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1)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有哪些?
(2)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3)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从鸦片战争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万亩植茶面积 |
产量(万担) |
内销(万担) |
外销(万担) |
|
1832—1837(平均) |
521 |
260.5 |
200 |
60.5 |
1861 |
625 |
312.5 |
202.5 |
110 |
1871 |
819 |
409.5 |
202.5 |
207 |
1886 |
934.9 |
567.46 |
205 |
362.46 |
1894 |
841.6 |
420.8 |
207.5 |
213.3 |
1901 |
674.6 |
337.3 |
210 |
127.3 |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
材料三“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材料四“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此行之,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又民既受贷,则于田作之时,不患缺食;因可选官劝诱,令兴水土之利,则四方田事加修。盖人之困乏,常在于新陈不接之陈。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66
材料二对熙宁变法的评述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朱子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举措?据材料概括其主观意图。
(2)材料二中的评述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后农民怎样的境遇?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农民如此境遇的原因。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31 年至1832 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 万人死亡。1848 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 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 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国荣、周钢《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
材料三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 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 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 年到1958 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 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300 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800 至3000 万公顷……开荒地区从 50 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
——李华《20 世纪50 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材料四(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 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
——凤凰网《向自然界开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6 分)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5 分)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形成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的中式服饰式样,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在人体与衣料之间形成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是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曲线美,是服饰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北京《大自由报》上刊登的广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层面上概述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3)据材料四广告内容,由表及里地概述有关“易服”的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服饰变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