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基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材料三: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促成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何创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39年5月1日,当林则徐正在虎门收缴鸦片时,对形势的发展曾作出一个判断:“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向来恐开边衅,速致养痈之患日积旧深。岂知彼从六万里外远涉经商,主客之形,众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粤省重重门户,天险可凭,且其贸易多年,实为利市三倍。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在作了这些分析之后,林则徐得出结论:“虽其中不无波折,而大局均尚恭顺,非竞不可范围者。”也就是说,不必担心“边衅”。
1839年10月,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前往中国。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辩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国鸦片商人赔偿案。经过3天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
1840年4月,美国领事禀林则徐,告以本国及英国报纸载,6月份英国将封锁广州港,要求尽早让美国船入口开舱。林则徐对此官方的正式消息,仍不以为然,称其为“谣言”。
1840年6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
——摘编自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概括1839年5月林则徐认为不必担心“边衅”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林则徐对形势的判断并分析其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随着华盛顿对远东局势的恶化愈发关切,美国对深陷战争灾难的中国人民的声援此起彼伏。赛珍珠的畅销小说《大地》书中后半部分那感人至深的描绘,激起了人们对坚强勤劳的中国农民形象寄予广泛的同情。这种形象与日本军队在中国到处烧杀抢掠的新闻报道和摄影图片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强烈对比。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体现在两种形式上:官方的政府贷款(1940年春季为2000万美元,1944年11月为1亿美元),以及非官方的与饱受苦难的中国人团结一致。1937年,一位退役的空军军官克莱尔·切诺成为中国的空军顾问,随同他一同前往中国的有一群受雇佣的美国飞行员,即“飞虎队”。他们代表外国势力为中国服务,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默许。1941年4月,罗斯福总统签署总统令,使得这种出于金钱目的的受雇佣行为合法化。1941年10月罗斯福政府还向重庆的蒋介石政府派去了一个官方的美国军事使团。
——摘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罗斯福总统对中国军事援助策略变化的背景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钱
材料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正像五十二年前他叔父所做的那样。一年后,他恢复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于是在相距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两次走上同一条道路:革命——共和——帝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法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革命。这以后法国的各派政治力量都进入合法斗争,和他们的英国同僚一样,规规矩矩坐在议会大厅中用举手来改变政局了。从 1789年起,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法国用革命来解决政治问题,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但当问题真正解决时,却没有用革命的手段。这就是法国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摘编自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1)用史实说明法国“两次走上同一条道路”的表现,据此概括法国政治现代化之路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的政治现代化之路“当问题真正解决时,却没有用革命的手段”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张居正)到万历九年(1581年)决定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各地,使它成为全国统一的新赋役制度。这就是《明史·食货志》所说的:“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把过去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地)派役,也就是说,把徭役的一部分转移到税粮(土地)中去。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农民继续“携家远徙”,四处流亡,清廷的赋役收入仍难得到保证。这时,统治集团中才开始有人尖锐地意识到,“丁、粮同属朝廷正供,派之于人与摊之于地,均属可行;然与其派在人而多贫民之累,孰若摊在地而使赋役均平?”清政府迅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在不放弃丁银原额的前提下,只巧妙地改变一下征收方式,即将康熙五十年已固定的全国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余人丁应交纳的三百三十五万余两丁役银总额,平均摊入多到全国各省之诸州县的田赋银中,按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了银若干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这就是所谓“摊丁入亩”制度。正式的摊丁入亩,始自雍正初年。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在内容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赋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