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 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
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视他圃尤胜          视:比较
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      羡:盈余、剩余
C.第长于知君子          第:只是
D.共济大业              济:帮助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争贸之以馈远          ②木欣欣以向荣 
B、①帅、漕乃屏骑              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C、①德有余而才不足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①则扃户阒然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
B.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
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春秋之天下举:
叹惜才者之难也直:
③可手以荐之矣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乎施:
文中“何也?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吾两人在也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D.(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水:游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B.而闻者彰(彰:清楚)士大夫之族(族:类)
C.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而绝江河(绝: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跟)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善属文属文:写文章
B.必有下失民望、上天意者戾:违反
C.仁宗嘉纳之嘉纳:赞许并采纳
D.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三司使公事权:权且

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B.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C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D.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C.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
(2)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焉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位
D.其亦以是之语:转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熟②孰能讥之乎
C.①待其成者,闵闵焉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望之长也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②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氓 ”。④论:认可。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⑤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⑥遂:举荐。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王,文王即位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人死去
B.贞士而之以诳名:命名
C.不急之枝官损:损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也治:社会安定太平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A.矣于乃 B.矣若则
C.也于则 D.也若乃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A.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B.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C.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D.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