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李牧     让:责备
B.边不得田畜     田畜:土地和牲畜
C.辄入收      保:同“堡”,营垒
D.北不胜      详:同“佯”,假装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李牧“用兵得法、戍边有道”的一组是
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⑵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⑶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⑷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
⑸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⑴⑵⑶ B.⑴⑵⑷  C.⑵⑶⑸ D.⑶⑷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匈奴还是赵国守边的官兵,都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赵王也生气发怒,就召回李牧,派他人替代李牧领兵。
B.李牧不在任期间,匈奴每次出兵,赵国都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所以赵王只好请李牧再次出任。在赵王的请求下,李牧虽然生病,但还是答应领兵。
C.李牧精选了战车、战马、勇士等,全都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并且让放牧的牧民布满山头,等到小股匈奴入侵时,假装战败,最终使得匈奴中计而大败。
D.赵王迁七年,赵王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让赵葱和颜聚接替了李牧,而李牧不接受命令,因而被赵王派人暗中杀掉。后来,王翦大败赵国,赵国终于灭亡。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⑵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⑶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门虽设而常关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翻译下列语句。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B.西望武昌诸山 C.草木行列 D.动心骇目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一是“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二是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写“快哉”,实则抒发了自己对被贬谪一事的“悲伤憔悴”之情,卒章显志。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选自《段太尉逸事状》)
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督责益急:责骂 B.垂死,舆来庭中:车马
C.取骑马卖,市谷代偿:卖 D.一夕自恨死:羞悔,遗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面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段秀实任营田官时,上司焦令谌不顾天灾,依然勒索田租,伤天害理。
B.段秀实不畏权力,判状时以严厉的语言直斥焦令谌,令焦令谌非常愤怒。
C.段秀实以自己体察百姓疾苦的实际行动感化了上司,柔中有刚,处理方法得体。
D.段秀实卖马市谷代农偿租,反映了他仁义爱民的高尚品德。

翻译下面句子。
①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②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划线的句子。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kūn]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而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出而饮之,去而飞亡。(3分)
翻译:
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4分)
翻译:

阅读下列语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各句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随着)
B.况短随化,终期于尽(高,长)
C.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趋向,取向 )
D.之所欣,俯仰之间(奔向)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