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 B.①②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
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无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注:交,接触。引,被引诱。请用原文填空
孟子说,“”是会思考的,会思考就能得到善性,“”是不会思考的,放纵它就得不到善性。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大体”和“小体”的概念,请简要谈谈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8分,选择题与翻译题每小题均为3分)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趣:急速、赶快 |
B.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数:多次 |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坐:定罪或因犯……罪 |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诣:造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②填然鼓之 |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C.①值周、齐战于芒山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D.①万岁驰斩其首而还②蟹六跪而二螯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史万岁骁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②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
③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④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
⑤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⑥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万岁十五岁时,正值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
C.史万岁发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他擅长骑射,就对史万岁友善。 |
D.史万岁前后作战700余次,转战千里,百余天音讯全无,远近的人都以为他牺牲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译文:
(2)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
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12.19)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刑罚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犯错,却没有廉耻之心。 |
B.孔子用“正”字诠释“政”字,希望季康子为政能正本清源,笃守正道。 |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狠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同时也希望君王要像个君王,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把改善政治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老百姓身上。 |
以上选段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请简要概括。
古诗文阅读,共25分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嫁 |
B.从轼官于凤翔 做官 |
C.君立屏间听之私下 |
D.未期年先君没一周年 |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之女蚓无爪牙之利 |
B.其后轼有所忘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C.已而果然有穴窈然 |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