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屈原的书房场景,其中有可能的是( )
| A.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儒林外史》 |
| B.墙角放有司南 |
| C.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 |
| D.墙上挂着《洛神赋图》 |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此材料反映的是( )
| A.洋商向中国企业传导技术 |
| B.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压迫和束缚 |
| C.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压迫和束缚 |
| D.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
| A.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B.都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
|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都代表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利益 |
有一图片反映了“清华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的场景,这一史实最早可能在中国近代史的哪一时期出现( )
| A.19世纪末 | B.“一战”期间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美苏争霸中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政策的变化从根本取决于()
| A.美苏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和战略要求 | B.中国地位的提高 |
| C.美国的意志 | D.苏联的意志 |
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