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杂剧俑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 )
A.秦 |
B.隋 |
C.唐 |
D.元 |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
A.意大利 | B.西班牙 | C.荷兰 | D.英国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
D.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会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一群法兰克人穿着东方服装,坐在地毯上进食,他们享用以前欧洲从来没有的咖啡、柠檬、胡椒等食品;他们用支票甚至信用状做生意。”这一情境最早应出现在( )
A.14—15世纪 | B.15—16世纪 |
C.17—18世纪 | D.18世纪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