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城镇。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
——[英国]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虽然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变化。
——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副照片更令人震惊的了。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利兹、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城市人口的变化,对英国的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三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
(3)依据几则材料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下表为盛宣怀经历简表
时间 |
重要活动 |
1873 |
任上海招商局会办,整顿改革,除承办运漕外,增辟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营业颇佳,计开办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一千三百万两”。 |
1876 |
任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督办,延聘英国矿师,采用西法勘察,为湖北的矿业和冶炼业开了路,其中大冶煤矿的发现对汉阳铁厂的兴办起了重要作用。 |
1881 |
被刘坤一弹劾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时抽取花红,中饱私囊,因李鸿章力保免于惩处。 |
1883 |
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章程,由中国购回该公司架设的淞沪陆线(电报线)。制定全国电报电线计划,会同各省逐年开办。截止1897年,全国22省均已铺设了电报专线。 |
1895 |
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后改称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
1906 |
得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萍浏醴起义,立即飞电湘鄂赣三省督抚“派队保矿办匪”。 |
1911 |
代表清政府同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川汉、粤汉铁路600万镑借款合同,将湘、鄂境内粤汉铁路和鄂省境内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出售给四国,并以湘、鄂两省厘金、盐税作担保,许以铁路借款的优先权和铁路扩展权。 |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盛宣怀19世纪晚期被重用的社会背景。(6分)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盛宣怀的经历。(9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4年李登辉接见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时称:“中国现处于分裂状态,在台湾海峡西边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海峡东边有一个中华民国。”1995年5月28日,李登辉在台南一次演讲中称:“中华民国在台湾已存在84年,有自己的主权,与中国大陆已分裂分治,中共才40多年,说我们(台湾)是他们(中共)的一部分。别开玩笑了。”
材料二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胡锦涛与连战(国民党)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四 2005年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成功地访问了大陆,访问期间,他一再强调“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材料五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7月8日上午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并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哀悼遇难同胞。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勿忘国耻,两岸中国人必须团结、奋斗,“统一尚未成功,同胞仍须努力。”7月12日下午新党在北京饭店举行记者会,总结大陆之行。新党表示,接受“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进而提出“一中两制"的思维,追求两岸和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登辉的基本观点,分析其实质。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四、五分析台湾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有何相似之处。三党主席接连访问大陆说明了什么?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二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者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1)上述引文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该文献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请写出材料二中宪法的性质。这部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指出该宪法颁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