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李贽(1527——1602年),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原⑤③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由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日月一样,日夜不停的发生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生变化④。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⑥。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⑦。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⑧。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写清序号。
(2)结合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你认为李贽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针对社会风俗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内容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针对社会风俗又是如何变革的?你又如何评价?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数
年份 |
1903—1908 |
1913—1915 |
1916—1919 |
每年平均新注册的 工厂数 |
21.2家 |
41.3家 |
37家 |
材料二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买南阳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18家炼铁厂,停炉者14家,其余4家仅能勉强维持生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图四中的商业有何特点?
(3)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被称为“国宝级怪人”。……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二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的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妾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沟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