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 D.教育日益普及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宋会要辑稿·职官》解释某一官职时说:“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材料中的“贰宰相”的正式名称是
A.同平章事 | B.参知政事 |
C.三司使 | D.中书省 |
南宋大儒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A.唐太宗代替宰相行使权力 | B.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
A.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 | B.德才兼备 |
C.为儒家弟子 | D.荫袭父职 |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安抚笼络少数民族。下列政策或措施中与之截然相反的是
A.册封制度 | B.改土归流 |
C.土司制度 | D.和亲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