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封五千户益:增加 |
B.愿君让封勿受让:辞让 |
C.悉以家私财佐军佐:佐助 |
D.臣死不恨矣恨:仇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何为丞相②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B.①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②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 |
C.①高帝乃大喜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①功不可忘也②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2)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3)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佛(Bì)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注】①佛肸:音bìxī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②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③“磷”,音lín,薄;损伤。④“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⑤“淄”,音zī,通“缁”,黑色。⑥“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⑦“系”,挂,结,扣,拴缚。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问题的。 |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
(2)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焚 驴 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对下列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
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预:参与 |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驴的不满情绪的一组是(3分)
①怪诬之说兴。②云方兴,驴辄仰号之。 ③冤哉焚也!④孰诬吾者,而帅从之!
⑤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⑥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寓言假托一个焚驴求雨、白驴诉冤的故事,讥讽当权者迷信愚妄、不仁不智的本性,并巧借天人感应的说法,揭露统治者才是致祸的根本原因。 |
B.镇阳帅是急民所急的正面形象,因为他自言忧民,凡能求灾的祈禳,无不尝试。虽说准备杀掉白驴有些过分,但也是因为听信了别人建议,其出发点也是为救民于灾难之中,情有可原。 |
C.驴“乘负驾驭”,劳辱终生,这使人联想到像牲口一样终年辛苦的农夫,但它远非任人宰割之辈,驴的形象本身包含着作者为受欺者鸣不平、激愤于世道昏暗的情怀。 |
D.结尾交待事情的结果也颇含深意:白驴被释,大雨成灾,证明旱涝与它的生死无关;也进一步暗证统治者的无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祸源。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3分)
(2)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C.申之以孝悌之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D.邻国之民不加少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
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
古代诗文阅读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约:贫困,困窘
C.吾罪几矣几:(到了)极点
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过:探望,拜访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 如之何其可及也
B.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 使子路反见之
C.始吾望儒而贵之/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因宰我而谢焉 / 因之以饥馑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评价对方的一组句子是()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
C.晏子听闻孔子对他的评价后,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反唇相讥,将矛头直接指向孔子,讽刺他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 |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2)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