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青花瓷
楚楚
我能说出许多青花瓷器的名称,却记住很少一些人的名字。
只要在书上看到“青—花—瓷”三个字,就觉得胸中一宽,心间一暖,神情也闲下来。
那是多年以前,本意去花鸟古董市场拈花惹草,但眼角余光处:一匹乍暖还寒时候温吞的风,突然撩起一个青花梅瓶的蓝色薄衫,风经过她唐人丰仪的脖颈、臂膀、腰、臀部,抵达脚踝的时刻,已经完全凉下来了。这时,我突然看见它身体一拔,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它恍若猛地从一出绝美的悲剧里含泪出来,这猝不及防的惊喜使我晕眩,一时不知所措。
从此对青花瓷有着说不清的沉迷和期待。
总是隔三差五地给自己一个奔古董市场的理由。只为探访青花瓷,忘乎所以地盯着它们猛看。尽管心里也明白,爱的东西,不必放得太近。但回眸再回首之间,它们魄单魂孤的蓝色背影,很难让人不惦着。仿佛风雪夜,家里还有一个人没回来。而它们也屏住呼吸,与我静静地对视,像一群正在“努力走回亲人的狗”。不知不觉就许下重诺。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倾囊,至于古今真赝,官窑民窑,价值几何都不重要,只想立刻带它们回家,如宠妾般日日厮守。到家后,它们立即三三两两分坐我筑梦屋的博古架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左右,仿佛早就生了根,也早已入了户籍。
 最爱青花瓷的纯古浑厚、明净素雅。明明落笔素净,敷色单纯,但素净中却透着不动声色的奢华,单纯里又显出漫不经心的繁复。它们大都以中国水墨勾染皴擦的特殊晕染,画着栖鹤游凤的仙境,吉祥喜庆的图案,仿佛所有的好日子都在那上头过着,朝代更替的世事在它面前云烟:老僧读经、仙翁采药、高人对弈、骚客吟咏、美人抚琴、樵夫砺斧、村妇桑蚕、牧童弄笛,叶石相依、花草相亲、人兽相和……当时的阳光照着,隔着千千万万个夜晚的堆积了丈把厚的虫声躲躲藏藏,不均匀地敷在原野上,清晨碎碎的露珠还粘在草和蜘蛛网上,嫩白的光如清亮的眼眸含泪。一滴露水,带着远年的空气,溅到我脸上。玉米将要收获,叶子在腰间欲落还垂,似美人“宽褪素罗衣”?
尽管上面也偶有错笔的勾勒和淡淡涂改的痕迹,但我仍然认得出这些地方梦里是去过的,有着——陌生的熟悉。人和狗都眼熟,我和它们曾经都是街坊。人的声音有点干涩,狗的叫声湿淋淋的,像含着满嘴雨水。我踩着熟悉的长长短短的石拱桥,抵达镇上,沿路还遇到几个旧邻。推开自己的家门:桃花正在回廊九曲中落下,蜜蜂在庭院的天井闪了细腰,晾着的衣裳散发着南方刚刚经过梅雨季节的潮湿;火塘里的火还有点烫手,那年煨着的土豆八分熟;风款款吹开一扇雕花窗:一群白羊正温驯地小跑在晚霞里,远远近近相互关照着吃草,芭蕉树的阴影下几个骑马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淡出在柿色的黄昏中……千山外,一轮斜月孤明,唐人绝句中的小径刚被流萤流满。正是:该回家的回家,该流浪的流浪。果真是颜色不浓,香气很淡的日子才久远。至于空白的部分,那不是留白,可能是一场正下着的雪?开得正好的梨花?一片空气?一个女孩的名字——含烟?
一向怀疑自己生错了朝代,甚至一厢情愿地断定曾经历过唐朝或宋代。《可兰经》里说: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此刻是我过不去古代,青花瓷却使“古代”过来了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门的。我干脆关世界于门外,揽青花瓷于怀中。天天坐在窗前对它们讲薄脆的瓷话,永远都讲不够。话到辞穷处,不见辞不见穷,却有一片幽蓝,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实的底气使我沉溺其间,并以此拒绝一个粘腻喧哗的世界。
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枕雨高卧,坐拥爱瓷,真是受用得紧。
我至今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瓷实。 ①
[注] 瓷实:结实;扎实。
13、文章开头5段是怎样一层层地表现自己对青花瓷的特别喜爱、沉迷之情的?(4分)
14.下面3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说出你的理解。(6分)
(1)这时,我突然看见它身体一抖,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2分)
(2)此刻是我过不去古代,青花瓷却使“古代”过来了。(2分)
(3)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
15.文章说:“我至今都不和道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一瓷实。”这是为什么?文章以这句话作结,有什么意义?(4分)
16.文章6、7两段是怎样描写青花瓷上的绘画图案的?试就下面提示的某一个侧面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8分)
(1)静态与动态
(2)“陌生”与“熟悉”

静寂的园子
巴金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
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我的话不能使它们留住,它们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的乌鸦叫。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再写了,便拿了一本书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还在草地上吃了他们带出去的午餐。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在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松叶动起来,桂树的小枝也动了,一只绿色小鸟刚刚歇在那上面。
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这些时候那里就没有一点声音。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他们回来恐怕在太阳落坡的时候。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蜒。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5.作者描写的是“静寂的园子”,可是为什么多次写到松鼠追逐、小鸟歌唱、麻雀讲话、苍蝇嗡嗡、乌鸦叫声、蝴蝶飞舞以至老鼠啃东西的声音?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4分)
6.“房东家的狗”在作品中共出现了几次?作者反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7.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写作本文过程的句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作者在“等待”什么?这“等待”里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文章结尾处写作者看着“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作者为什么感慨“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4分)

独处的充实
周国平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惟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厅、录像厅、电子娱乐厅,或者就找人聊天。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种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惟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1、“独处的充实”体现在那些方面?请联系全文,分析列述。
2、理解“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这句话的含义。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恶性循环”的过程。(不超过25个字)
4、“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一句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何联系?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根之魂
——夏祭黄帝陵
郭保林
我读过东山魁夷的名画《根》。那是怎样一幅震慑灵魂的画卷啊!整个画面是一棵庞大无比的树根,没有躯干枝叶,只是裸露的根,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苍老雄健,坚韧倔强,辐射出强大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进取力!
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中华民族“人文之初”的黄帝陵,我不由想起了那幅名画《根》。
地方志记载:“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所以民间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他所居桥山,定名“桥国”,他驾崩时乘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但怎么也挽留不住,撕拽下一片衣襟,葬埋在桥山,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看黄帝陵最好先拜谒轩辕庙。远远望去,一座翘檐飞瓴青砖碧瓦的古典建筑,气势恢宏,巍峨于一丘土山上。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人文初祖”,笔迹端庄古拙,赫然耀日。
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本身就是一部生长着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
轩辕庙大殿前面的院子里,竖着历代皇上祭祀黄帝陵的勒石碑碣。每当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胜利,抑或是新皇登基,总忘不了到老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庇。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撰写祭陵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离开轩辕庙,向西不远处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柏树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而不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陵园管理者是一个老汉,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的装束,他用扫帚清扫着树丛下的落花败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邀老汉聊起天来。
老汉说,“黄帝是神啊……黄帝年轻时也是干庄稼活出身,黄帝,就是黄土地呀!”老汉的话语无伦次,但一句话:黄帝,就是黄土地!却如雷贯耳,我的心颤栗了,是啊,是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离开土地,人类还能繁衍发展吗?水有源,树有根,这苍莽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祖先,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产床啊!五千年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这里出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双手抹去脸上汗水,用泥土涂上伤口,血汗相伴,浇灌着初辟的瘠田,一寸土地,一把血泪,开垦复开垦……几千年的艰难开拓,艰苦卓绝的劳作、挣扎、厮杀、冲击、繁衍、发展……终于从远古走到今天!
那莽莽苍苍的松柏树,正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选自《现代散文》有删节)
16.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
答:
17.(1)文章多处写到黄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这些松柏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18.(1)老汉说:“黄帝,就是黄土地呀!”听了这话,“我”为什么感到“如雷贯耳”,“心颤栗了”?(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
答:
19.文中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和孙中山先生祭陵辞,各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父 亲
张俊纶
父亲死的时候,我六岁。
父亲得的是伤寒。家里没有钱为他治病,请来巫医。巫医踮起一只脚,举着剑,剑柄上缀着纷纷铜钱。我还记得巫医口中念念有词,摇晃剑柄一片铜音的情景。
父亲担任过生产队长,也做过大队的水利技术员。有一杆水平尺,棕木,极沉实方正,横平面上有一滴水,竖平面圆眼儿上也有一滴水,只有接触的物体完全平正,一滴水方悠悠居中,这是父亲存世的唯一遗物。我常把水平尺拿在手上把玩,或去测量堂屋的地面。母亲说,这是你父亲做技术员用过的,是用来测量沟塍河堤的,你测量堂屋有什么用啊。
母亲常对我谈起父亲的善良和温和。父亲对于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依稀记得父亲是圆脸,较少胡子,冬天里鼻子尖是红红的。母亲说,他的脚板常常开裂,塞得下一粒黄豆,赤肉涩涩的。他一年四季穿一双草鞋,草鞋都是他自己用稻草辫编织的。
我记得父亲在禾场里赶磙。“磙”指碾压稻谷的石磙,石磙套上框,由耕牛拉着旋磨儿,而耕牛须得有一个人牵引指挥,这个人的工作就称为“赶磙”。父亲手里好像有一根细柳条儿,有一下无一下轻轻抽打着。我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冲着父亲高喊“张经标”,父亲的名字。那时的农村,儿子喊父亲的名字是忤逆,轻则吃骂,重则挨揍。然而父亲却没有生气,他脸上带着笑朝家里方向高喊:“你姆妈耶,听见没有?你的小儿子骂我呢。”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他曾无数次把我顶在头上,然而我只记得两次。一次是在曾王村看电影,电影的内容是一次激烈的战斗,有高亢的呐喊和噼噼啪啪的机枪声,我的目光那么高远,银幕一无遮拦,我看得惬意极了。这大约是我人生难得惬意的时光之一吧。一次是去姜家湾求符水。姜家湾在湖心洲子上,有一株大枥木树,神树,树叶上滴落的雨水和露水,称为“符水”,据说包治百病。从我们墩上到姜家湾,要穿过几里长的稻田。稻子正是低头散籽的时候,田野上一片清香,田界子两旁布满了半垂的稻穗和蓬蓬的马绊草,父亲的草鞋走过时有唰唰唰的响声。我骑在父亲的头上,无边的稻田铺展着金黄,像一幅画。
母亲说,父亲夸过你的话也不记得了?我们家的饭碗,白瓷的,上面有一只蓝雀,翅膀是开展的,你小时候用铅笔在纸上照着描,描得像,你父亲欢喜得不得了,逢人说我小儿子乖,我小儿子乖。在稻田里扯草时也说,在禾场里“开场”时也说。我对他说,自夸自,无意思。他说,我是夸我儿子,不是夸我自己,怎么是自夸自呢。
父亲只读过两个月的冬书。所谓“冬书”,就是利用冬闲的时候读书,这是农家穷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之一。父亲有相当的悟性,不仅一手毛笔字写得好,而且还会四六骈俪文。小时候我见过他在箩筐上大写的一个张字,一气呵成,墨气淋漓。现在这只箩筐是早已烂朽无存了。前不久我听说世纶兄弟家有父亲手录的家谱,还有一篇序文,我欣喜不已,连忙去看,然而世纶兄弟翻箱倒箧却没有找到。站在世纶兄的房间里,我沉默了很久很久。
我永远记得父亲温暖,无奈,凄楚的目光,那时父亲奄奄一息,祖母和母亲把我抱到他的跟前。他看着我,目光穿透了我的胸膛,一直到现在,那种透力仍然有增无减。大约是在第二天,父亲就在无声无息中死去,那年他四十二岁。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母亲哭喊着“我的姊妹”,声音嘶哑了。江汉平原上女人哭男人都喊“我的姊妹”,“我的姊妹”是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后的挽歌,也是妻子将丈夫送往天堂的凄婉的安魂曲。
每年清明,我去为父亲插青,送上几串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清明时节应当是雨纷纷的,然而,没有下雨,是我站在父亲的坟前,泪如雨下。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我无比仓皇,却在仓皇中锤炼自己,坚强自己。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儿子没能在风雨中接受洗礼,这不知是不是我的责任和罪愆?我自以为给了儿子很多,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
他得到的只是 ▲ 
(选自《散文》2007年第9期《亲人三题》)
16.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父亲的早逝,使我过早地走向人间风雨,风雨淋湿了我飞行的翅翼。
 答:
17.父亲去世后,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祖母大哭,雪一般发髻全部散开,像一朵大白花,怒放在父亲冰冷的房间里。”这段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答:
1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美德”特点。(4分)
答:
19.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我现在也为人父,我像一株大树为儿子遮蔽风雨。……其实儿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请根据文意说明“儿子真正得到”的可能是什么?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怎样的意图?(6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