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沈阳今年在世博园承办首届“世遗会”
2007年6月9日至10月9日,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在沈阳举办。
为承办好首届“世遗会”,沈阳市将对世博园内原有建筑进行一定改造:新建一个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展演馆,引进世界领先的数字球幕电影技术,建造数字球幕电影厅;原有的7000平方米的百花馆、4000平方米的凤之翼展馆将改建为世界遗产知识介绍和五大洲遗产展示主要场馆;世博园内的中心广场、6500平方米的小剧场将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俗文化的展演现场,与世界遗产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等实地展示相结合。
虽然世博园增加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内容,但门票价格仍维持去年世园会50元的门票价格,并对现役军人、70岁老人、1.1米以下的儿童、特困学生实行免费参观;残疾人、中小学生半价优惠。
世界文化遗产展出场地分两个展馆和三个展示场地,其中两展馆相距不到百米。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至少有一样遗产展出。
第一展馆,面积6700平方米,分别为序厅、亚洲厅和非洲厅。
第二展馆,面积7400平方米,为美洲厅、欧洲厅、大洋洲厅。
三个单项展区:一是世界遗产保护展区;二是世界遗产索引台和查询台;三是世界遗产典故谐趣廊。
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搬来”830处世界遗产,沈阳再度创造了奇迹。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沈阳“世遗会”将创下六个“世界第一”。棋盘山正在申请“世界遗产保护地”。
●世界首创:自1972年缔结《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举办过世界遗产博览会,沈阳第一次以一个城市的力量来汇聚所有的世界遗产,堪称震惊世界的创举。
●规格最高: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遗产最齐:世界遗产拥有国目前有138个,共有世界遗产830处,此次将全部参展。在一座城市可以参观、欣赏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将是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最大特色。
●科技最新:除了实物、模型、图片、电视片展示外,本次展会充分利用声光电手段,营造浪漫恢弘的气势,其中引自美国的大型多维球幕电影,将全方位播放世界遗产的每一个景点。
●首个园中展: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在沈阳世博园内举办,既为世界遗产博览会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为这个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展示花卉品种最多、大森林中的世博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已经建成的世博园中举办“世遗会”,而且永久性存在下去,这种“园中展”的形式又是一个创举。
●游客量最多:本届展会吸引游客的目标为1000万以上,争取再创展会游客新纪录。
下列关于“世遗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遗会的全称是世界遗产博览会。
B.本次沈阳世遗会在沈阳世博会的原址上进行了整体改造,参观价值极高。
C.部分参观世遗会的人员可以凭借相关有效证件享受票价的优惠。
D.世遗会上参展的展品有许多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遗产。

根据文意,下列对世遗会相关情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遗产知识介绍和五大洲遗产展示主要场馆将会是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景点。
B.因为本次世遗会的门票价格和原世博会的门票价格持平,所以这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来到世遗会。
C.世遗会的展品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六大洲,涵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
D.本次沈阳世遗会将创下多项第一,令人赞叹。这将是未来申请“世界遗产保护地”的主要资本。

根据原文,下列关于世遗会将创造“世界第一”的相关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沈阳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遗会的城市。
B.本次沈阳世遗会将创造世界遗产数量之最,有138个国家的830余处遗产参展。
C.世遗会引进的是世界领先的数字球幕电影技术,技术含量极高。
D.世博园中有世遗会,这种“园中园”的形式将是世界上的一个壮举。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其次,“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第三,救济社会上孤苦无援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斯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孟子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中国士人的独立性格,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建立了一种较高的标准。
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完全是相对的,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为昏君而死。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所以他不赞成愚忠。他认为明君必须“贵德而尊士”,“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这样,孟子就大大提高了士君子的社会地位。
孟子刻画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气象,此即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的气度是何等的雄伟宏大,富贵、贫贱、威武这三样东西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节,在生死考验面前能“舍生而取义”,最后成全自己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社会进步事业而“成仁”、“取义”的志士仁人是很多的,他们的思想多少都受到孟子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能认真开发而运用,对于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民族的复兴,将有莫大的助益。
(选自牟钟鉴《从孔子到孟子》,有删节)
下列对于孟子“仁政”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很重视民生,但孔子的论述模糊、零散,相比之下,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清楚,更具体,更有条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B.孟子不仅继承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提出了具体施政要求。
C.孔子关于民生的论述虽然语焉不详,但它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所以,也理应把它看做是中国近代民生主义思想源头的一部分。
D.与要求保障基本民生、减轻百姓负担、保护和救济社会弱势群体相比,孟子的仁政更强调用孝悌之义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以确保社会秩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和“君权民授”的新天命论,都充分体现了孟子对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B.西欧和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发展并保留成熟的君主立宪制,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封建王朝更能接受孟子的学说,更愿意放弃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
C.孟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一套立命处世的高标准,不仅确立了中国士人的独立的人格,而且提升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D.孟子重新阐释了君臣关系,认为士可以为明君而死,但不必忠于昏君,暴虐之君可以被废除诛讨,这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平等和民主思想色彩。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视和强调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这不仅在儒家代表人物中是最突出的,而且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是很少见的。
B.孟子的仁政学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中山近代革命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和民权思想也都从孟子那里汲取了精华。
C.孟子宣扬的“舍生而取义”人格已经成为一种完美人格和优秀精神的坐标,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有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
D.孟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认真开发、运用,就必定会对今天人性的改良、社会的治理和民族的复兴产生巨大的助益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共22分)。
榕树,生命进行曲
(1)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2)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3)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4)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5)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6)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7)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8)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9)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10)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11)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12)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13)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北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4)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15)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16)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作者说“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榕树的碧叶”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进行曲”是一种旋律雄劲刚健、节奏坚定有力的乐曲。文中将榕树比喻为“生命进行曲”,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在全文中的作用。
赏析第(5)段的表现手法。
文中“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别是古代的铜器。它们不管是作为实用的或是祭祀的,都是铜及其合金所制的器物。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就是好的金,吉祥的金。这种冶炼方法在当时已很发达,已能制造合金。制造出来的器皿,很多都有刻铸的文字。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钟鼎文”。
商、周时代,诸侯贵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铜器,上面刻铸铭文,现在陆续出土的不少。许慎有“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的话,可见汉朝时已有出土的。这种陆续的出土,到清朝末年,成为研究的大宗,拓本、实物,日呈纷纭,使人眼花缭乱。到了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就更加繁荣,方法也更加科学。从前的收藏家,不是官僚就是有钱人,他们的收藏,往往秘不示人。偶然有拓本流传出来,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现在印刷术方便了,从器形到文字,大家都能看到,具有研究的条件,所以研究日见深入。发掘的方式,也愈有经验,愈加科学。从前出土的器物,辗转于古董商人与收藏家之间。它是哪里出土的?不知道。甚至一个器的盖子在一个人手里,而器本身则到了另一个人手里。
从宋代到清代,大都把这类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是文人鉴赏的玩物。即或考证点文字,也是瞎猜。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考证功劳,但那是极其有限,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错误。稍进一步的,把它们当做艺术品。西洋人、日本人买去中国的古铜器,研究它们的花纹。中国人也有研究花纹的。这种情形,始于六十多年前,这仍是停留在局部的研究,偶然有几个器皿做点比较。谈到全面地着手研究,我们不能不佩服近代的容庚容希白先生,他对于铜器研究的功劳是很大的。他著有《商周彝器通考》,连器形、花纹带铭文都加以研究;还著有《金文编》,把青铜器上的字按类按《说文》字序编排,例如不同器皿上的“天”字,都放在一块。这是近代真正下大气力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及金文的。此外,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资料。现在已有人着手重新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这就更加全面了,只是现在还没有出版。
对于文字的考释,能令人心服口服的,首推不久前故去的于思泊先生。他的考释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他还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成就比清末孙诒让等人大得多了。到今天为止,容、于两先生的著作以及罗的《三代吉金文存》等,仍是我们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材料。随着条件的改善,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会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甲骨文也被附在金文之后,讲金石的书往往连带讲甲骨,不是附在前头就是附在后头。其实甲骨应和铜器同样看待,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商代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也应放在我们现在谈“金”的范围。(选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有删节)
下列关于“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金本来指金属,在文中主要指商、周时期祭祀时和生活中的用铜、铁等金属所制成的器皿、器物。
B.金文或钟鼎文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金”,指的是商、周时期制造出来的金属器皿上刻铸的文字。
C.对于金文的考释,已作古的于思泊先生做的最为扎实,决不穿凿附会,在用古文字考证古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D.甲骨文常常放在金文之后,而且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和金属器皿上的文字有很大相似性,所以甲骨也属于“金”的范围。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的铜器从汉朝已经开始陆续出土,直到清朝,各种实物和拓本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研究的可能。
B.古代的收藏家多为官僚和有钱人,他们的收藏一般很少给外人看,偶然有流传出来的拓本,也不是人人可得而见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工作。
C.古人把金器当做“古董”或“古玩”,大多只是作为鉴赏的玩物,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所以,即或考证点文字,但其考证功劳也是极其有限的。
D.近代的容希白先生对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的《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等,全面地介绍和研究青铜器和金文,把至今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加以统编。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发掘方式的科学,为深入地研究古代青铜器和金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愈来愈完备,愈来愈深入。
B.古人在考证文字时,往往都是瞎猜,对于铜器的研究非常不成熟,而这其中的许多错误对后世的研究会起到一定的误导。
C.日本人和西方人也通过买的方式来研究中国古代的铜器,但是他们只研究铜器的花纹,且停留在局部的研究,作点器皿之间的比较。
D.尽管条件已经改善,但是容希白、于思泊、罗振玉三人的著作仍是我们现在研究铜器和金文的重要参考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人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个人物;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