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下,《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历时两年,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意见191849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4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这部法律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又一典范,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战略目标的制高点,但如果光有宏大高远的战略目标,却没有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没有保障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举措,任何伟大的战略目标都只能是空想。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形成和提出充分说明: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明晰可见的;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想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有步骤实现的。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 |
会议 |
内容 |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
1997年 |
十五大 |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2007年 |
十七大 |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012年 |
十八大 |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2014年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学依据
(2)结合材料一,简述该探索历程中所体现的认识过程特点及其方法论原则;“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谈谈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论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推动科技创新重在教育,教育话题是历年两会热门话题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客观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
材料二: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1)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国家性质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2)材料二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标准?结合材料二,用实践的观点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避免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并与其他行业相融共生,十分便利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毕业的小陈准备开家用户“点赞”的网店,为此,她搜集到以下图表信息:
表: 中国网购人数(亿人)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网购人数 |
1.4 |
1.7 |
2 |
2.5 |
3.1 |
3.6 |
材料二:缺乏诚信成为当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为:信用制度不健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违反法律不讲诚信、制假售价、夸大功效、坑蒙拐骗、恶性竞争;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或者以暴制暴现象存在。可见,重塑市场诚信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
材料三: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很重要的是对其蕴含的道德价值的认同;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节日作用和我们的舆论阵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落实文明建设,提升价值,催生公民内涵与思想道德的火花,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1)解读上述图表中的信息并简要说明两条经济原因。
(2)有同学根据材料二得出结论:“重塑市场诚信关键在于政府发挥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我国学者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做学问的这三种境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对称关系 B.偶对称关系 C.传递关系
(2)你认为“蓦然回首”会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65周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元年。到201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开放方案。至此,我国将设有四个自贸区。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了以下的材料
经济特区 |
自贸区 |
|
背景 指导思想 |
经历国内政治运动后,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重建的问题;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
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恶化,中国再也不能走过去的发展老路了;过去大家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活,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升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 |
选择标准 |
对接港澳台,引进外资和技术 |
南北呼应,重在自我转型和升级 |
使命 |
与国际惯例接轨 |
新常态下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 |
发展目标 |
港澳台的小经济体模式 |
美日欧的大国经济体模式 |
着力点 |
政策优惠 |
消除政策壁垒 |
材料二:关于自贸区的建设,有专家认为:世易时移,全球形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按照过去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低成本优势来招商引资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自贸区要在开放条件下为我国更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探索出一条新路,以更大开放推进全面改革,还要勇于破除“改革倦怠”和传统的路径依赖。也有专家认为自贸区的建设实质上是在分享“政策红利”,会引起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
(1)材料一中如何体现矛盾的特殊性?
(2)分析材料一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知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请你为自贸区破除“改革倦怠”和传统的路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方法论依据。
(4)运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对“自贸区的建设实质上是在分享‘政策红利’,会引起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这个观点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