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20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出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主要有: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促进科技创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增长24%。
(1)上述材料体现财政支出的哪几种形式?
(2)结合材料说明财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材料一:《决定》首先树立了宪法的权威,强调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基础性地位,指出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材料二:《决定》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启法治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是市场良好运作的前提。法治经济是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它是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的;法治经济的另一面是信誉经济,要减少交易的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交易双方必须诚实守信。所以,这种经济实质上是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经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简要阐述如何树立宪法权威?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应怎样履职来维护宪法权威?从不同角度,各举1例。
(2)结合材料二,分析法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6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惠民生的良好态势。某校高三(1)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某区党委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倾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常态。
同学们深入社区采访。居民甲认为,现在社区的一些居民素质较低,要优先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工作。居民乙认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比较单调,当务之急是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根据群众意见,该区党委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创新文化惠民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着眼,谋划发展蓝图,从细节入手,盘活本区各种优势资源。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承担教育讲座,开展了健身、书画摄影比赛、广场舞、文艺表演等活动,使社区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1)请从居民甲或乙中任选一种观点,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理由,并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区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结合材料,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区党委整体谋划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的意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对文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4分)
(1)请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2015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年。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 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数据

注:年初预期目标为 7.6%;2014 年我国万元 GDP 能耗下降 3.7%。
2014年中国大陆相关经济发展数据

(1)解读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意义。
材料三: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3)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还要解决城乡文化冲突问题。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材料一:《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材料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要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的户籍问题,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人口流向。
材料三: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碰撞,在这场碰撞中,有冲突,也有融合。具体表现为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同步,城市文化的现代元素不断增加,而乡村则保留着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随着城乡发展和社会流动的增强,农村文化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市文化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文化因地理位置及其影响力成为中心文化。由于农村大部分都是零散分布在偏僻的山村,经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加之随着城乡间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分化也在不断加剧,广大农村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文化也逐渐沦为边缘文化。
(1)结合材料一,阐述《意见》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的唯物史观依据。
(2)结合材料二,分析《意见》阐述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3)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城乡文化冲突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