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及资源短缺情况
|
煤炭 |
原油 |
电力 |
天然气 |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
60% |
10% |
—— |
5% |
2007年短缺 |
8000万吨 |
1.6亿吨(进口) |
200万千瓦时 |
8—10亿立方米 |
注: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将有9种严重短缺(依赖进口), 10种短缺。
材料二: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率 |
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 |
矿产资源回收率 |
单位产值能耗 |
机动车油耗 |
工业用水重复率 |
比发达国家低10% |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 |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
比欧洲高25% |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20% |
注: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评价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就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目前,全国多地正在积极筹划地方版的收入倍增计划。
图1 十六大以来历年GDP总量及其增长情况
图2 十六大以来历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数据国家统计局)
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能够使民众具有更强的购买力?某国为推动其本国经济的发展,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概括起来有两个:一是从总量上,通过增加就业,迅速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并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二是在收入分配结构上,不断缩小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地区相互之间以及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在生活水平和收入上的差距。
(1)图1、图2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
(2)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某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成功对我国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借鉴意义。(12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GDP(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
总量 |
519 322 |
24 565 |
7 917 |
比上年增幅 |
7.8% |
9.6% |
10.7% |
注: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不到40%,国际惯例一般最低在60%。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1)材料一(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并针对反映的经济信息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政治学依据。(10分)
某校高三(11)班学生针对用工荒、就业难等热门问题,进行了研究型学习,下面是他们搜集的资料,请你一同参与探讨。
话题一:在市场调查中同学们发现“用工荒”主要表现在企业招工难、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供给结构中第二代农民工比重增加、作用于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利益所形成的流出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弱化。
(1)有人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的合理性。(10分)
话题二:在省政府的文件中,同学们查到:“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增强劳动者的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通过制定鼓励投资农业、农村的优惠政策,推动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企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科技培训,使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
(2)请你结合该省解决农民就业的措施,为推进农民工就业,提出自己的建议。(12分)
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以来,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空气很轻,被污染的空气很重,治理空气污染的经济负担更是重上加重。减轻空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压力,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
材料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去冬今春以来,持续的雾霾,不只是北京的烦恼,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雾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起来,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改善环境应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和个人在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过程中如何作为。(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公民所起的作用。(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2000~2011年,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由65.1%降至55.5%,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2.4%提高至48.8%。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占比由2000年的74.5%降至72.2%。在出口大幅下滑、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虽然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但消费需求增速仍然呈现明显下滑。
材料二:对于2013年全年的消费形势,专家预计总体乐观:国务院出台了长期拉动消费的政策,此外,国家还出台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就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政策。国务院还提出要优先发展家庭服务业态,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居民“没钱消费”或者“不敢消费”的机制性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消费需求增速持续下滑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专家对2013年全年的消费形势保持总体乐观的理由。(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政府解决居民“没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机制性问题的政治生活依据。(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