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解决的措施不包括( )
A.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 | 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 |
C.开发“边际土地”,扩大耕地总量 | 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 |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A.经济基础落弱 |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D.西方国家长期经济封锁 |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这些言论符合()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四月提纲》 |
C.新经济政策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 为阻力,F2 为动力,其中F1 >F2 的情况出现于()
A.1895-1913 年 | B.1914-1919年 |
C.1927-1937年 | D.1945-194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