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
A.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 | B.公民大会的辩论机制 |
C.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 D.人民主权的观念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 | B.实行民主政治 |
C.推动中国近代化 |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 | B.“罢黜百家” | C.“三教合一” | D.程朱理学 |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此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王位世袭制 | B.创立郡县制 |
C.确立三省六部制 | D.开创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