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
下表是《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知,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
战国 |
西汉 |
唐 |
南宋 |
清(1820年) |
城市化率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A.国家统一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 |
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 |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
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
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 |
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 |
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