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49年全国财政收入总规模仅有62.17亿元,30年后的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虽然首次突破1000亿元,然而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全国财政收入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长了9倍,到1998年突破1万亿元,5年后的2003年跃上2万亿元大关。2005年超过3万亿元, 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而2008年1-7月全国财政收入已达到四万亿元。仅2003~2007年五年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
材料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一路走高,已从1995年最低点的10.3%,回升到2006 年的18.5%,2007年突破了20%。但如果加上偿还国债支出、社会保障费收入、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后,财政收支将占到GDP的30%以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已经驶入历史快车道。
材料三、2008年7月份全国财政支出4561.44亿元,同比增长40.9%。1-7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27443.46亿元,同比增长29.7%。1-7月,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6.5%,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43.8%,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7.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5.1%,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4.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26.8%,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7%。
(1)、上述材料分别显示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财政有哪些巨大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意味着在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也着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这成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结合材料,请就“着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提出建议。
目前一些中学生存在着“吃的看广告,穿的看牌子,玩的看流行”的现象,手机、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有些学生的消费超过了父母消费的总和,给家庭经济带来压力。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二(1)班以“中学生消费面面观”展开研究性学习。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同学的消费行为主要受什么消费心理的影响?
(2)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你认为中学生怎样做,才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近日,第九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市隆重开幕。有着悠久历史的宜宾,旅游资源丰富,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博大精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悠幽古韵、“名酒之都”的香醇美酒、“蜀南竹海”的万波碧翠、“中国石海”的雄奇峻秀,从而,积淀下了厚重的长江文化,特别是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
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牢固树立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把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战略地位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崭新格局。
随着旅游文化业的蓬勃发展,该市接待游客人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强劲势头,极大地牵引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通信、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使各方利益都得以实现。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市“始终坚持以旅游工作作为切入点,牢固树立跳出旅游抓旅游的理念”的唯物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该市是如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发展旅游文化业,构建和谐宜宾的。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的理由?
(2)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进入2012年11月份以来,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由于粮是“生物链”的源头,所以,粮食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等制成品价格上涨。
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回答:粮食价格上涨后,会对人们生活和生产者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