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
辨题: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指导着具体科学的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努力树立广东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生活丰富、思想品德高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家园和谐的文化形象。
材料二 下面是揭阳市某中学高三(1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就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的讨论,部分同学观点摘录如下:
学生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乙: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
学生丙: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同时要借鉴各国的优秀成果
学生丁: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部分关键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广东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化时代对汉字规范书写造成巨大冲击,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呼吁要加强汉字书写规范。为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央视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 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掀起了一股汉字书写热潮,唤起了国人跟汉字血脉相连的天然情感。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等汉字类节目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就拯救汉字危机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材料一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必备品,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国人汉字手写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直接书写变成了间接书写,间接书写是一种简单化的书写,简单化往往也等于傻瓜化,就好像照相机一样,技术越发达,文字的录入方式就会越简单,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很正常。”也有人认为“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潜含着民族记忆和文化烙印,蕴含着情绪浸染和生命体验。作为个体而言,汉字书写容量的增加和准确度的提高,不仅体现出文化水平的提升,更显示出文化传承的延续。作为社会而言,汉字手写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氛围的浓厚,则彰显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和认同感。汉字的遗忘是不应该的。”
材料二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效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化解工作。12月10日至13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通过化解产能过剩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针对材料一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请运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
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不仅是央视中国汉字书写大会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近年来中国人对汉字手写传承的危机感。“想”得简单,写起来难,这是很多观众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体会。数字时代过分依赖电脑无疑是“罪魁祸首”,大家习惯了电脑打字,时间一长,就遇到了“会打的字不会写”的问题。正因为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许多观众尴尬又不服气,纷纷在节目播出时自发参与比赛,观众强烈的参与欲望,也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节节攀升。
(1)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内容,说明挽救汉字手写危机的意义。
材料二 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现行宪法更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与此同时,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除在法律上加以保障外,由中国文化部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就把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项目列为工作重点,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调查、收集、研究、整理等手段,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
(2)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知识,分析说明国家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做法。
(3)结合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谈谈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应有的态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2013年12月的第一周,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中国,受其影响的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及盖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雾霾是天灾,更是人祸。工业生产、尾气排放、施工扬尘和冬季取暖烧煤等都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对所有人具有“同呼吸、共命运”的特点。社会各界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才能拥有“蓝天,白云”。
材料二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关注生态、珍惜生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德配天地,无为而治,清静修身,尊重生命,是中国生态学的基本准则,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一种宝贵的传统观念。当前。追求经济高速发展中我们似乎淡忘了这一传统,亟需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
(1)请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社会各界如何共同参与,拥有“蓝天,白云”。(12分)
(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唤醒这种生态文明观”的认识。(10分)
(3)结合材料,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