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除,殿阶 |
B.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亡,死亡。 |
C.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诚,的确。 |
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效死于前游于三辅 |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C.为武置酒设乐何以汝为见 |
D.因谓武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为陛下所成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 | 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①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注]①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②鸱chī,猫头鹰一类的鸟。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
B.宋荣子犹然笑之辩乎荣辱之境 |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圣人不凝滞于物 |
D.旬又五日而后反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比:合乎 |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恐吓 |
C.彼且恶乎待哉恶:何 |
D.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A.流俗之所轻也 | B.衣赭衣,关三木 |
C.臣具以表闻 |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御六气之辩 | B.虽趣舍万殊 |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提到宋荣子是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十分可笑。 |
B.列子御风而行,轻妙飘然,他超然脱俗,但还没达到逍遥的境界。 |
C.“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
D.乙文中,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
翻译下面的句子。(共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3)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指用兵。 |
B.陈力就列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 |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
D.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名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社稷之臣也曰:“非我也,兵也”。 |
B.固而近于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斧斤以时入山林 |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下列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 |
B.本文也是一篇驳论文,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第一次批评学生没尽到职责,第二次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第三次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
C.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伐颛臾,充分体现了“当仁不让”的精神;而“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精辟论断亦可见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见地。 |
D.孔子对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名后加“也”,语调舒缓而亲切。而文中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出孔子责备的神态。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中,哪个字可以表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②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③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④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③娣姒(dì 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④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响:回声 |
B.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弭:消除 |
C.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恤:体恤 |
D.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蹈:踏、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皆本于三亲焉 盘盘焉,囷囷焉 |
B.及其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
C.若能恕己而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家族人伦关系中很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
B.兄弟不仅要让妯娌间避免纷扰,更要相亲相爱;因为兄弟之情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
C.此文多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地说明了兄弟在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
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一舍一舍:三十里。 |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玩:嬉戏。 |
C.使其中不自得中:内心 |
D.收会计之余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不以物伤性 不赂者以赂者丧 |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
译文: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