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
②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节选自《晋书·周处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绝:超过
B.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案:查究
C.言必忠信克己克:克制
D.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敦:敦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欲自修而年已蹉跎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 良乃入,具告沛公
D.以母老罢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处少时为乡里所患,与猛兽、蛟龙一并被列为三害,他自己也早有改励之志,但最终促使他改变的事情是他听见乡里人在庆贺自己的死亡。
B.周处被授予楚内史一职,还未到任,又升任散骑常侍,但他以“古人辞大不辞小”为由,先到楚地任内史官,再赴任散骑常侍。
C.周处执法严明,不避宠戚,朝臣们虽然觉得他处理事情太强硬,但都非常敬重他,认为他是“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举荐他随夏侯骏西征。
D.周处志存义烈,忠信克己,明知遭人陷害,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尽节而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译文:
(2)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18—23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大石侧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从而师之
D.则群聚而笑之桴止响腾

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硃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硃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硃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硃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硃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 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中:射中
B.朔绐驺硃儒绐:欺骗
C.自街鬻者以千数数:计算
D.朔中之,臣榜百榜:用板子打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东方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的一组是()
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
②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③自街鬻者以千数
④乃别蓍布卦
⑤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A.⑤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初年,征召贤能,东方朔在自我推荐书中极力自夸,称赞自己的学识广博,一点也不谦虚。
B.一开始,东方朔认为自己的待遇太低,就和皇帝身边的侏儒一样,因此寻找一个机会,向汉武帝道出了自己的不满,以求得到皇帝任用。
C.东方朔非常善于射箭,有一次汉武帝让大家比试射壁虎和蜥蜴,结果除了东方朔,其他人都没有射到。
D.东方朔一开始并没有受到汉武帝接见,但他风趣幽默,机智过人,渐得汉武帝赏识,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硃儒为?”
(2)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3)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谷尽杀若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田皆不登登:(谷物)成熟,引申为“收成”
B.躬自抚循劳来来:回来的灾民
C.朝廷方更化立法法:王安石的变法
D.今乃于此托于彼今:现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金石之坚②不若长安君之甚
B.①皆争出谷以佐官②越国以鄙远
C.①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①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知命”的一组是( )
①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③自莘老之至,……出于至诚
④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⑤又以其余暇,……又皆集于此亭
⑥物之有成必有坏,……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文中可知,墨妙亭系莘老知湖州时所建,收藏湖州境内古代石刻,以求长存。
B.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因事来到湖州,莘老请苏轼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C.“记”中借作者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D.作者认为,尽管万物有成必有坏,但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译文:
(2)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
译文:
(3)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的器皿。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宾服:归顺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

(2)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

(3)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