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6分)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背景:从2005年起,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开展素质教育系统调研,于2006年9月形成了约几百万字的调研报告。《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是《总报告》的第二部分,本文节选自该部分的第4点“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面临诸多障碍”。
招生制度与评价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30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但激烈的考试竞争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调研表明,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多方面的制约。以往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建立高中会考以促使学生全面学习、减少考试科目以减轻学生负担、设立保送生制度以增加选择性等,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是社会诚信观念与制度建设跟不上,改革的实施缺乏必要的现实社会条件;二是相关配套措施和管理手段跟不上,导致改革在实施中走样、变味。当前,全社会对公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教育公平寄予很大希望,高考是至今为止老百姓最为认可的公平的选拔制度,许多老百姓存在着强烈的“分数最公平”的观念,对扩大学校自主权疑虑重重。因此,为确保教育公平,高校招生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分分计较的办法,素质教育的很多要求难以得到体现。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内动力、创新力和生机活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校长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和权利,也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组织仍然受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通过层层考核的办法将升学率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作为规模最大的专业技术人才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其师德和专业化都有特殊的要求,其特点在整个人事制度改革中考虑得还不够充分。
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缺乏制度保障,社会各方面还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有办支持。无论是德育还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系统地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资源。但从总体看,公益性设施对向学生开放还缺乏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缺乏承担校外教育的义务,学生的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往往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学校开展的各种素质教育活动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缺乏必要的保障;社区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校园周边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后和假期学生往往只能困守家中,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这些困难和问题,既反映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又反映出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新的视野,不能局限在传统教育领域的框架内,而要深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领域。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更加社会化、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上述领域所遇到的体制性障碍,既有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外部的问题,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责任仍然处在政策引导、倡导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社会和舆论环境的形成,公共教育资源的开放,企事业单位对实践教育的承担,社会对校外教育的责任等,都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安排。从教育层面来看,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进学校制度的完善,系统地规划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教育工作评价制度,进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人事制度改革等。从教育监管方式来看,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教育督导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其他职能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监管也需要进行统筹规范,否则容易形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情况。
(节选自《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遇到哪些体制性障碍?(4分)
为什么说“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建立能保障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的条件是什么?(6分)
进一步深化传统教育领域改革能否解决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澍:城市化的逆行者
李乃清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他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请谈谈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的灵感来源。
王澍:我的建筑观点,有一块就是探讨怎样重新恢复、建立起建筑和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更紧密的关系。今天是一个专业时代了,一般人接触不到建筑或者建造的活动。我们现在都用混凝土造房子,消耗资源比较多,对土地的破坏很大,污染也很厉害,我想探讨如何重新利用木头或竹子等自然材料造房子,恢复从前的建造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周刊》:您曾介绍说,“虽然外形上借用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能否透露一下这里的中国手法?
王澍:第一,穹楼形状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但用最极限轻、最极限细的材料来搭建的,这和西方距离很大,西方的东西是重型砖石结构。第二,它的受力有点反重力的形式,有点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
《周刊》:依照中国的现状,生态型、给环境零负担的建筑这条路该怎么走?
王澍: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但实际上是处在被科技绑架的状态。你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很荒谬的建筑,比如做一个纯玻璃的玻璃楼,这是最不生态最不环保的,用了很多高科技,这类“生态建筑”造价非常高。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完成建筑。用的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而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我研究轻构主题,是跟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有关的。比如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无基础的,对土地几乎没有破坏。现在的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
《周刊》:您的作品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和融入,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可否调和?
王澍: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现在面临的其实没什么冲突,中国人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人和自然完全融合。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周刊》:上世纪90年代,您就批判中国“新建筑大量爆发的非常态的状态”,今天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澍:愈演愈烈。地方政府疯狂建设的欲望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中国从前是以自然引领来立国的,而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是最弱的,盲目地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大家实际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不了解也没有信心,处在整个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完全迷失的状态。
《周刊》:您有一个观点,向乡村学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澍:我们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
《周刊》: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
王澍: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做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自然肯定比人优越,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
在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中,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而在中国,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做的事情。
《周刊》:您眼中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澍: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城市已经是不需要的东西了,我就呆在村子里,用互联网和全世界方便地联系,大城市现在的状态是工业文明的遗产,是跟意识形态一样的权力的表达。当走进一个更加平民化的状态时,当我们想让整个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包含足够多样性的序列时,就不需要大城市了。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的,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王澍在建筑方面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访谈中,王澍提到“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 亲 的 死
周国平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选自《守望的距离》)请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亲死后,特别是在“我”做了一回父亲后,“我”产生了“内疚”的意识,联系全文,请分要点归纳作者对父亲有哪些内疚。
作者说:“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请联系生活实际,从“父亲于我重要、我于父亲重要”的角度,解读“屋子的一半”和“徒有四壁的空屋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①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②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这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③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④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是单数第一人称的我的选择。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这样一种私德,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因此私德的起源被看作现代的开端。
⑤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⑥在现代条件下,公德与私德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公德是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它既包括公民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
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
C.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
D.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只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 |
E.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
A.节假日,公园里人头涌动,很多人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大家习以为常。 |
B.大街上,过马路时,有些人在人多的时候不闯红灯,独自一人时却经常闯红灯。 |
C.国人在亲友有难时会竭尽全力帮助其渡过难关,而对于陌生人的苦难往往无动于衷。 |
D.“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是一种典型的“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 |
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公德的内涵特点。
著名作家李敖之女李文从美国读完博士定居北京,之后,李文的较真闻名遐迩。信用卡不能刷,她宁愿花上几百块电话费也要了解真相;邻居的公鸡打鸣,她严词抗议;业主在小区里内衣外晾、小孩小区踢足球、公共场所穿睡衣等行为,她予以交涉。请运用文中观点解释分析李文的较真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为什么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
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分别限10-20个字。
答:“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3分)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的第⑥段,分条表述。(共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章在第⑦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珊瑚丛就像是海洋里的热带雨林,它们还有个美丽的称谓叫作“海石花”,一丛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聚集一起形成的。珊瑚虫死后留下石灰质的骨骼,一代代的骨骼堆积起来,构成了珊瑚礁这个海底生态系统坚硬的基础部分。
②珊瑚灿若鲜花,因为有一些藻类共生在珊瑚虫的体内,为珊瑚藻提供“食物”。当藻类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消失后,珊瑚就会失去美丽的颜色而变白(实际上是珊瑚虫骨骼的颜色),这就是珊瑚的“白化”现象,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珊瑚的白化现象。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可能在于海水温度的升高,另外某些疾病或者缺氧环境也能导致珊瑚死亡。
③印度尼西亚和牙买加珊瑚礁的衰亡,可以看成是珊瑚礁在世界范围内走向没落的缩影。在印度尼西亚,珊瑚不仅仅意味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它也是这个千岛之国财富的来源之一。然而,1997年12月,印度尼西亚明打威群岛附近绵延数百公里的珊瑚礁突然大面积死亡了。
④“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件,灾难已经过去6年了,珊瑚礁仍然没有恢复。”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艾布拉姆说。迅速杀死珊瑚礁的直接凶手可能是赤潮。当赤潮发生时,整个海面被大量红色的海藻覆盖。这是一种灾难:有毒的藻类会疯狂地繁殖,消耗掉本应属于海洋中其他动植物的氧气,包括珊瑚礁在内的生物都有可能因赤潮而窒息死亡。事实也是如此,当年明打威群岛附近的海域确实发生了赤潮。
⑤是什么造成了赤潮呢?他们把目光投向了1997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一场自然灾难:热带雨林的大火。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绵延上百万公顷的大火释放出的烟尘让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受影响。这场大火不仅释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还释放出了藻类喜爱的美味——超过1万吨的铁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⑥“大火把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以烟尘的形式释放到了大气中,当这些尘埃落定时,它们会把周围的环境变得营养丰富。”艾布拉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自热带地区火灾产生的营养物质能够产生特大赤潮,足以杀死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珊瑚礁和大量鱼类。”这个研究小组的论文第一次表明,营养物质能够对海洋产生影响并导致珊瑚礁和其他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浩劫。
⑦对于科学家而言,解除珊瑚礁面临的危机比发现这些危机更困难。即便人们能够立即制止珊瑚的疾病和白化现象,珊瑚礁仍然处于一种长期的危机中。“如果我们能够退回去实施强有力的管理,那么我们可以恢复(珊瑚礁的)生态系统,但是这取决于政治意愿、资金和其他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对珊瑚礁的研究以及管理的资金和政策没有任何变化,前景确实非常黯淡,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大片珊瑚礁死亡,而它们500年前还存在。”本杰·戴尔对前景表示悲观。对“珊瑚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瑚礁是海底生态系统坚硬的基础部分,由珊瑚虫死后留下的石灰质骨骼,历经一代代堆积而形成的。 |
B.某些疾病或者缺氧环境能够导致珊瑚死亡。 |
C.当赤潮发生时,有毒的藻类会疯狂地繁殖,消耗掉本应属于海洋中其他动植物的氧气,能够使珊瑚礁窒息死亡。 |
D.制止珊瑚的疾病和白化现象,就能解除珊瑚礁的危机。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杰·戴尔认为来自热带地区火灾产生的营养物质所导致的特大赤潮,能够杀死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珊瑚礁和大量鱼类。 |
B.在印度尼西亚,珊瑚不仅是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是该国财富的一个来源。 |
C.1997年印度尼西亚的那场热带雨林大火导致了明打威群岛附近的海域赤潮的发生。 |
D.目前,对珊瑚礁的研究和管理,由于资金和政策的问题,正处于极端的困境中。 |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珊瑚礁灿若鲜花,颜色各异,海洋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 |
B.珊瑚礁的衰亡使印度尼西亚这一“千岛之国”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
C.特大赤潮产生后,赤潮范围里的包括珊瑚礁在内的海洋生物将灭绝。 |
D.目前,人们加强了对珊瑚礁的研究,恢复珊瑚礁的生态系统虽然悲观,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