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 及至“刘翔叔叔加油”,
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选自《哲理》2011年第四期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6分)
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刘翔在挫折中跃起的故事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8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芸芸众生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摘自《文艺评论》) 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A.一部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
B.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
D.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
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
B.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芸芸众生的关怀。 |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却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
C.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寒夜里的温暖
周建
晚上,天很冷,呵口气都能结成冰,路上冷冷清清的,行人可能都躲到被窝里了,连车子都很少。从老家回小县城 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我的车开得飞快,一路上,贼亮的灯光愈发冰冷,孤独得很,开足了暖气的车厢内显得很温暖。偶有三三两两的人在寒风中招手拦车,我也懒得理会他们。
快要到县城的时候,我有意放慢了车速。突然,路边的一个加油站旁,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向我扬手招车,他身边的硕大红色旅行包显得有点耀眼沉重。
带,还是不带?我稍作犹豫,还是停下了车,心想一个孩子,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在这寒冷的夜晚,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守候,该是多么辛苦!
孩子飞奔过来,赶到车旁,伸手就拉开了车门,有点俗套有点狡黠地问:“到涟水县城,多少钱?”欣喜而雪亮的眼光有着掩饰不住的稚气,开口露出的嫩玉米粒般的牙齿告诉我——他真的是个孩子!
“快点,快点上来!”因为赶路,我有点着急,心想这么冷的天,一个孩子家,难道没钱就不赶路吗?
男孩略作犹豫,上了车,打开了车窗,还是忍不住问我:“到涟水多少钱?”
我看见他打开了车窗,觉得很奇怪,不解地问:“打开车窗干嘛?”
“抽烟!”
“什么?我不抽烟!”我不仅自己不抽烟,而且对别人抽烟也很反感。
“我自己抽。”
我对他的态度由同情转为厌烦了,心里对停车带他也有些后悔。男孩可能感觉出了我的厌烦,只有服从地扔掉正燃着的香烟,关好车窗,但还是忍不住地问我:“师傅,到涟水多少钱?”
我说:“不要你的钱,小孩子,没必要的。”车子的引擎声很大,我说话的声音也很大,语气带着明显的反感。借着灯光,我看到了男孩的诧异稚气的脸上满是疑惑。
尽管我说不要,男孩还是摸出几枚硬币,放在驾驶台上。我听见了硬币清脆的撞击声,心里感到了自己的态度很不友好,不觉有点不好意思,见他这样,立即劝他:“赶快收起,说不要就不要的!”
男孩这才相信我说的“不要钱”是真的,稚嫩的小手又把驾驶台上的硬币收回,摸摸索索的。摸了好几遍,才摸到,攥在手里,对我的态度明显友好,称呼也由“师傅”改成了“叔叔”。
车子里暖和和的,两个人的话也渐渐融洽起来。我从男孩的嘴里得知他是外出做油漆徒工的,他到县城的中心去,还有几个同伴在一家旅社等他。
看到男孩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我觉得他真不容易,心里对自己刚才的态度后悔。一路上,我们说了很多,我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语调里充满了关切,但绝没有居高临下的意思;而他,则成了机灵乖巧的孩子,说什么都认真听着。我叫他要有爱心,关心他人。没读什么书不要紧,但要听师傅的话,好好工作,学手艺要下工夫。他听了以后点头称是,吃吃地发笑。
路途很短,县城很快就到了,而我们的谈兴正浓,我执意要送他到目的地,但他坚决地谢绝了。下车时,他还向我要电话号码,夸奖我 人很好,还说有事会联系我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倒有点喜欢有点心疼这个孩子。于是,我把手机号码告诉了他。
男孩一下车,就被昏黄的灯光淹没了,消失在寒冷的茫茫的黑夜里。我望着车窗外发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到家后,我看到了手机上的一条短信:叔叔,明天请你将车后座的红包送到那个加油站后第二家,我不该拿人家的东西。我这才想起,男孩并没有带走那个红色的旅行包。我耸耸肩膀,摇了摇头,自个儿轻松地笑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男孩对“我”的称呼由“师傅”改成了“叔叔”,表明了这个孩子并不稚嫩,而是一个精于世故的人。 |
B.“我”对这个男孩的态度由同情转为厌烦,是因为这个男孩这么小的年龄就吸烟,“我”对此感到很反感。 |
C.男孩诧异稚气的脸上满是疑惑,是因为他在想自己偷东西的事情有可能被发现了,感到很害怕。 |
D.在寒冷的夜里,“我”让一个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子上车,表明了“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也表现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儿子。 |
E.到了县城,“我”执意要送他到目的地,但他坚决地谢绝,是怕“我”知道他的地址,趁机勒索他,表明这个孩子很有戒心。第一段中描写了两种不同的环境,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文中男孩屡次问“到涟水多少钱”,这表明了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用爱心感化失足少年的故事。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爱心可以挽救一个人;也有人认为,爱心不是万能的,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 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 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微薄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
“微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 |
B.微博因其无所不在的“自由”精神,使其所发布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
C.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能力,影响公共舆论。 |
D.微博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龙虎斗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谁把李白贩卖成了古惑仔
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不能代表“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这个句子中的“婆婆”的一项是:
A.京韵大鼓 | B.单口相声 | C.商品展销会 | D.吴宗宪、小S |
对目前部分学术语言“离家出走”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某些学术研究人员坐不了冷板凳,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 |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丧失学术尊严,拿历史名人、经典文化开刀,无风险但成名快,并且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
C.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
D.学术语言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话语方式完全不可能是娱乐语言。 |
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 |
B.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
C.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 |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的北大博士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北大教授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