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森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 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11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12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13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试分析第⑥段中作者对“雨”的描写的表达效果。 (4分)
小说结尾说:“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5分)
试从写作手法着手分析作者怀念雨声的深层含义。(6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着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的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犹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 ① 。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 ② 。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根据文意,填入文中①②两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
B.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
C.①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
D.①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
②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条不超过20字)
领会第四段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含义,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这个角度”是指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在论述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要写出。(不超过25个字)
下面是从文中得出的判断,错误的两项是(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
B.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但又最忌理性说教。 |
C.一部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二)课内阅读
二伶人扮国王、王后上。
…………
哈姆莱特 要是她现在背了誓!
伶 王 难为你发这样重的誓愿。
爱人,你且去;我神思昏倦,想要小睡片刻。(睡。)
伶 后 愿你安睡;
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下。)…………
哈姆莱特 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
王 后 我觉得那女人在表白心迹的时候,说话过火了一些。
哈姆莱特 啊,可是她会守约的。
国 王 这部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
哈姆莱特 不,不,他们不过开玩笑毒死了一个人;没有什么要不得的。
…………
哈姆莱特 嗯,王上怎么样?
吉尔登斯吞 他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
哈姆莱特 喝醉了吗?
吉尔登斯吞 不,殿下,他在发脾气。
哈姆莱特 你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医生,才算你的聪明;因为叫我去替他诊视,恐怕反而更会激动他的脾气的。
吉尔登斯吞 好殿下,请您说话检点些,别这样拉扯开去。
哈姆莱特 好,我是听话的,你说吧。
吉尔登斯吞 您的母后心里很难过,所以叫我来。
…………“给一声空枪炮吓怕了吗?”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
王后说,“我觉得那女人在表白心迹的时候,说话过火了一些”,指哪些话?为什么说“过火”?
国王看戏前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国王为什么问:“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
(一)语段分析
奏丹麦进行曲,喇叭奏花腔。国王、王后、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罗森格丝兹、吉尔登斯吞及余人等上。
…………
哈姆莱特 不,我现在也没有那个意思。(向波洛涅斯)大人,您说您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曾经演过一回戏吗?
波洛涅斯 是的,殿下,他们都称赞我是一个很好的演员哩。
哈姆莱特 您扮演什么角色呢?
波洛涅斯 我扮的是裘力斯·凯撒;勃鲁托斯在朱庇特神殿里把我杀死。
哈姆莱特 他在神殿里杀死了那么好的一头小牛,真太残忍了。那班戏子已经预备好了吗?
罗森格兰兹 是,殿下,他们在等候您的旨意。
王 后 过来,我的好哈姆莱特,坐在我的旁边。
哈姆莱特 不,好妈妈,这儿有一个更迷人的东西哩。
波洛温斯 (向国王)啊哈!您看见吗?
哈姆莱特 小姐,我可以睡在您的怀里吗?
奥菲利娅 不,殿下。
哈姆莱特 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 嗯,殿下。
哈姆莱特 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 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莱特 睡在姑娘大腿的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奥菲利娅 什么,殿下?
哈姆莱特 没有什么。
奥菲利娅 您在开玩笑哩,殿下。
哈姆莱特 谁,我吗?
奥菲利娅 嗯,殿下。
哈姆莱特 上帝啊!要说玩笑,那就得属我了。一个人为什么不说说笑笑呢?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过死了两个钟头。
奥菲利娅 不,已经四个月了,殿下。
哈姆莱特 这么久了吗?嗳哟,那么让魔鬼去穿孝服吧,我可要去做一身貂皮的新衣啦。天啊!死了两个月,还没有把他忘记吗?那么也许一个大人物死了以后,他的记忆还可以保持半年之久;可是凭着圣母起誓,他必须造下几所教堂,否则他就要跟那被遗弃的木马一样,没有人再会想念他了。
高音笛奏乐。哑剧登场。
一国王及一王后上,状极亲热,互相拥抱。后跪地,向王作宣誓状,王扶后起,俯首后颈上。王就花坪上睡下;后见王睡熟离去。另一人上,自王头上冠,吻冠,注毒药于王耳,下。后重上,见王死,作哀恸状。下毒者率其他二、三人重上,佯作陪后悲哭状。从者舁王尸下。下毒者以礼物赠后,向其乞爱;后先作憎恶不愿状,卒允其请。同下。
奥菲利娅 这是什么意思,殿下?
哈姆莱特 呃,这是阴谋诡计、不干好事的意思。
奥菲利娅 大概这一场哑剧就是全剧的本事了。
致开场词者上。
哈姆莱特 这家伙可以告诉我们一切;演戏的都不能保守秘密,他们什么话都会说出来。
奥菲利娅 他也会给我们解释方才那场哑剧有什么奥妙吗?
哈姆莱特 是啊;这还不算,只要你做给他看什么,他也能给你解释什么;只要你做出来不害臊,他解释起来也决不害臊。
奥菲利娅 殿下真是淘气,真是淘气。我还是看戏吧。
…………文段开头两句叫做什么?有什么作用?
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概述演员表演的哑剧内容。简要谈谈写作目的是什么?
“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三)其实,一切都可以改变
①置身于大城市的车站,我作为一名异乡的陌生来客在徘徊左右。一个人走幽静的地铁通道,一个人倾听那流浪吉他手的罕为人知的经历及蕴存苦涩辛酸而耐人寻味的歌声,一个人在火车候车室静静的等候三个小时之后才出发的火车。无聊之极,便看看窗外,看那些举着牌子专注而焦急等候亲人朋友的人们,那一张张被汗水浸渍的却又精神十足的脸,看他们拥抱亲人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泪水和笑声让不存在生命的车站似乎也有了欣慰的表情。我厌倦每天一成不变的工作,没有乐趣不存在动感。却惟独喜欢车站里透露的那种热闹的体味,它像是一名出色的放映师,映演着生活的一切,苦的、涩的、闲的、乐的,像人生浓缩的舞台,虽然有点杂、有点乱、有点浮躁。但真正的人生,我们必将见证这一切的一切。
②我在候车室认识一位异乡的朋友,同样是第一次踏出家乡热土的两颗心在陌生的异乡土地上相碰在一起,便多了几分默契和亲切感。简单的几句问候,他便谈到此次出门的原因。他是在百忙之中放下自己经营公司的事项而看望一位挚友来的。他谈到这位朋友,话语中便多了几分感叹和无奈。他原本很恨他,只因他刚进去一家公司做事,便在一次小小失误中,被这位担任领导的朋友扣除了20%的绩效金,还成了通告中的人物,他为之不满,为之愤愤不平,工作中,不管他的朋友怎样努力的想解除一切的误会,他都固执的连问声好都觉得是奢侈的事情。但渐渐的,他开始发觉,朋友会在同事生日会上小心翼翼的留一块生日蛋糕给加班加点的他,在端午节的日子,为他煞费苦心的留存两个粽子,在炎炎夏日恰到好处的在他零乱的办公桌上放几颗鲜嫩的荔枝,为他熬夜悄悄地修改不甚完美的文案。在一个节假日的午后,他跟他这位诚恳的上司说了三个月来第一句话,谢谢!他看见他那惊喜的表情,孩子气十足的大叫一声“万岁”!他笑了,从此,公司里就多了一对同欢乐共奋斗的难兄难弟,他们的友谊在工作上的合作,生活中的照顾中渐渐巩固和加温。
③ “我们是在上一年的年度体检中知道他得绝症的,是晚期肺癌。”他说到这里,声音低迷而悲伤,我看到那零乱刘海下略微潮红的眼睛,在这异乡的环境中,那双眼睛像锋利的刺一般,让我格外的感到心痛和酸楚。“医生说他最多只能再坚持一个月的时间,——我想陪陪他,就谈谈以前,谈我怎么恨他,又怎么原谅他,谈以前好多好多的事,好多好多的人——”“你应该有很多公司的事情有处理吧?”我问。“我可以用我一生的时间陪伴我的公司,但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和我的朋友一起度过。可以和我的朋友一起过,一个月的时间!”他重复了最后一句话,孩子气的努力在疼痛中使自己微笑着。
④在火车上,望着窗外渐渐逝去的风景,我为故事中的两位朋友,为他们的友谊,流下了泪水。人真的很奇怪,讨厌一个人,可以因为他在你压抑苦闷的时候倒上一杯清茶,在他有意无意的关怀里豁然的觉得之前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误会,但有时候,我们却又会很固执的小气巴巴的恨一个人甚至不惜搭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人类的爱恨情仇真的很奇怪,像京戏里变化万千的脸谱,让人猜不透其中深藏的奥秘。
⑤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改变,改变现状,改变方向,改变面貌。或许,好与坏没有明显的界限,重要的是,我们在改变中成长,在改变中酝酿着成熟。
⑥死结,在细心与努力中,终究会有解开的一天!
(《青年文摘》2005年1月作者周涵) 第①中写到了“置身于大城市的车站,我作为一名异乡的陌生来客在徘徊左右”。结合本节,你如何理解“徘徊左右”的内涵。
第②中说“他谈到这位朋友,话语中便多了几分感叹和无奈”。试分述“感叹和无奈”的具体内容。
第④中为什么说“我为故事中的两位朋友,为他们的友谊,流下了泪水。”结合全文作答。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是一个思想的流浪者,对生活深感无聊而生活颓废,没有工作只能到大都市来徘徊左右。 |
B.和“我”同行朋友的故事感染了“我”,“我”体会到生活只能自己去品味,在细心和努力之中我们会慢慢找到她蕴涵的秘密。 |
C.“两颗心在陌生的异乡土地上相碰在一起,便多了几分默契和亲切感”说明我们同病相怜。 |
D.苦的、涩的、闲的、乐的,是浓缩的人生,这就是真正的人生,我们不必为此而心浮气躁,而要积极努力。“死结,在细心与努力中,终究会有解开的一天”包含了“我”的感悟。 |
(二)
[合众社新得里1948年1月30日电]①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
②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
③就在半小时以前,一个名叫拉姆•纳脱拉姆的狂热的印度教徒用左轮手枪向甘地连开三枪,子弹射进了他那由于多年苦行和经常绝食而边的衰弱不堪的身躯。
④甘地是在波拉宫的华丽花园中遇刺的。当时在场的有他的一千名追随者。他正带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塔前,这里是他经常做晚祷的地方。
⑤甘地穿着平日爱穿的口袋一般肥大的土布印度袍。他在离那座小塔几步远的地方遭到枪击。
⑥甘地当即摔倒在地。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把上面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本文是人物通讯,开头有何特色,试分析。
分析第⑥段这样细致的记叙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