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性的弱点
周末上午,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到外面逛逛,但我一个人在家看NBA。今天的比赛对我喜欢的火箭队来说,非常关键。打胜这场比赛,火箭队将成为本赛季的冠军。到底是火箭队?“道高一尺”,还是火箭队的对手小牛队“魔高一丈”呢?难以预料!为了怕打扰,我昨天晚上还特意编造了几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将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
“咚”“咚”“咚”……
电视里,火箭队和小牛队正打到紧要处,双方比分在相持中交替上升,呈胶着状态,谁都无法将对手甩开。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是谁这么煞风景?”我不耐烦地打开门。“老板,打搅了。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原来是个推销员!
真讨厌!我正要关门,那人麻利地把脚伸进门来,不由分说将书递到我手上,涎着脸嘻嘻地笑。“老板,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看他的样子,不翻翻那本书他是不肯走了。为了让他死心,我接过书,准备装模作样地翻翻便还给他——我从不在新华书店以外的场所买书。
书是卡耐基写的,这本书我其实有,很薄的一本。不过眼前的这个版本应该还收录了卡耐基的其他文章,否则没那么厚,而且,装帧很是精致。翻着翻着,我突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百元钞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顿时觉得面红耳赤,心狂跳不止。那人正低头翻着他的背包,应该没觉察到我表情的变化。
我合上书,瞄了一眼封底,故作轻松地说:“这本书还不错,多少钱?——哦,200元。”
那人满脸堆笑:“本来要200元的,咱俩有缘,150元卖给你。”
我眼睛一眨,突然明白了:小样儿,弄张假币放在书中,想骗我买书!不过,也说不定是真钞。我打定主意,要把书价砍100元下来。如果书中夹着的是假币,花五十元买本这么厚的书也不错;如果是真钞,嘿嘿,我除了白得一本书,还可以倒赚五十元!
“五十块我就买!”我斩钉截铁地说。
“天哪!你总得让我喝口稀饭吧?这个价,我实在卖不了!”那人的样子很夸张,像是我在喝他的血。
“超过五十元就没得谈!”说完我就准备关门。
那人见状,用手一拦,作无比痛心状:“好吧,我卖了,谁叫咱俩有缘呢!”
付了钱,拿了书,关上门。我顾不上其他,急急忙忙找到书中那100块钱,拿出家中常备的小验钞机,一验,没叫!再放进去一验,还是没叫!我乐了,果然是真钱!抬眼一看,电视里我支持的火箭队也正领先着呢!胜券在握!势必要“擒牛”成功啊!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正在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我打开门,正是刚才的推销员。
那人焦急万分地说:“老板,太对不起了,我书中夹着300元钱,是我母亲寄给我的,有一张钞票的编号我还记得。”
“你这骗子!”我跳了起来,愤怒地几乎有些歇斯底里。
“钱肯定在你身上,不给我就报警啦,反正我记得钞票的编号!”推销员的音调也提高了,看他的表情,一脸正气还有些洋洋得意。
这时,楼上传来邻居家开门的声音。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我不情愿地掏出300元钱。关上门,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半天缓不过神来。电视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会儿拥抱、欢呼的居然是小牛队的队员和球迷!我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看着桌上那本花了250元买来的《人性的弱点》,我不由感叹:“这本书还真适合我。”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情节曲折是这篇小说一大特点。在双方的较量中,“我”貌似始终掌握主动,实则一直被对手牢牢牵制,落得个被“逆转”的下场。 |
B.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是骗子的骗术有多高,而是人一旦被“贪欲”抓牢,骗子就会轻易得逞。 |
C.小说中的“我”开始尚有戒备之心,后来因心里惦念着球队比赛的情况,放松了警惕,加之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以致骗子的骗术最终得逞。 |
D.本文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如买书花的钱是250元、书是《人性的弱点》等细节安排,非常耐人寻味,都能显出作者的独特匠心。 |
E. 小说对“我”与“推销员”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行了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较深刻的印象。 文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局是“我”“偷鸡不成蚀把米”,骗子得逞。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扣子
[前苏联]卡沙耶夫
瓦西利•维克托罗维奇•切尔内舍夫正在办公,同时用小电子计算器记录着苍蝇的数目。室内的苍蝇太多了,切尔内舍夫出了一身汗。他本想把西服上衣敞开,幸好想起来衬衣上掉了一个扣子,在西服里面别人看不见,只要一敞开怀,立刻就会被发现。这副衣冠不整的模样,一定会使自己在同事们中间的威信受到损失,况且,就是自己看着缺一个扣子也够难受的,好像他是个把最后一颗扣子都拿去换酒喝了的酒鬼,哪里还像个日薪160卢布的总经济师呢!
切尔内舍夫为此很苦恼,于是种种不好的念头开始在脑子里蠕动起来。
他心里想:“哼,我老婆对我冷若冰霜,真是个没心肝的女人!在一起过了15年,连给我钉个扣子的工夫都舍不得,当然啦,这可不是说扣子已经掉了15年,只能少于15年。可也有8个年头了吧,大概还得再加半年。这事我要是不告诉我老婆,起码得穿20年缺扣了的衣服。好吧,我就故意不吱声她自己应该发现嘛,你不是老婆吗。我在这儿整天像头牛一样地干活,可她连个扣子都不给缝。她对我是一点感情也没有了!哎,过去又能过感情吗?青春年少时,我们俩曾相互钟情,如今你就一辈子自讨苦吃吧,你得忍受他的冷漠无情,她不关心我的事业,也不愿和我同甘共苦,这些你全得忍受……哎,我这一生可真倒了霉!”
切尔内舍夫伤心透了,他烦躁起来,不知不觉解开了上衣,这时却猛然看见:在那个8年来缺扣子的地方现在竟给缝上了一个扣子。切尔内舍夫不敢相信,他摸了摸扣子,解开又扣上,对着光线又看了一遍——果真是扣子,扣上正合适。切尔内舍夫深受感动,内心十分惭愧。
“我还算个人呀,坏蛋,哪能这么冤枉自己的结发妻子啊!她真是个少有的极好的女人!应该这么想:我们在一起生活了15年啦,她直到现在还惦记着我的每一个扣子!要知道,她也总是没日没夜地干活,没有一点闲工夫,我可怜的人呀!当然,我也不轻松,可要知道,她的工作比我更费神,而且全部家务活都落在 她的肩上。家务事她一点也指不上我,我连给自己钉个扣子都不会!真是个暴君!没心肝的懒虫、笨蛋!”
切尔内舍夫大声地抽了一下鼻子,把手伸进了衬衣口袋掏手帕,然而掏出来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卢布钞票。切尔内舍夫惊得几乎失去知觉,待恢复了常态,他就闭上眼睛,温情脉脉地回忆起自己那体贴入微的爱妻的脸蛋儿来,可是他只想起了她的鼻子。他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别的部分的模样了。他对自己轻蔑到了极点,心里想道:“我真是一个自私自利家伙!一个可怜的硬化症患者!对这样一位崇高的女性我有眼无珠!还把她想得那么坏!只有自私自利的小人才会这样!”
他几乎流下眼泪,一心要做点使妻子高兴的事:买束鲜花献给她,请她去剧院,再说,也该回送些钱给她花呀!于是他将还未计算完的小电子计算器放进办公桌里,就向商店飞奔而去。
回到家时,他手中捧着鲜花,穿着里子绽线的西服上衣,上衣兜里的35卢布在簌簌作响,连它们都跃跃欲出,急不可耐啦。他一面把花和钱递给妻子,一面腼腆地对她说:“这是送给你的,亲爱的。用这些钱去买那你早就想买的东西吧。假如钱不够,那我……那我就劝你买别的便宜一些的吧。”
妻子被这意外的场面闹愣了。她站着不动,一言不发,真的不知道在这种场合说什么好。谢天谢地,岳父出来给解了围。
他走到切尔舍夫跟前问道:“瓦夏,你是怎么搞的,今天干吗把我的衬衣穿走了?我的那件,不用说,和你的一样,但是比你的要大两号,难道你没感觉出来吗?拿我来说吧,你的衬衣我就套不进去,还给你吧……”说着他把同样的一件衬衣递给了切尔内舍夫。
切尔内舍夫瞅了瞅这件衬衣,上面正好缺一个扣子。总经济师立刻沉下了脸,把鲜花和卢布一古脑儿掖在怀里,然后一声不吭,径直走进屋里去了。这时他独自思忖着:
“
”
1.小说开篇便写切尔内舍夫在办公室用计算器记录苍蝇的数目的用意是什么?
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下列话语情境下的切尔内舍夫心理。
①切尔内舍夫惊得几乎失去知觉
②总经济师立刻沉下了脸,把鲜花和卢布一古脑儿掖在怀里
3.联系全文,分析“谢天谢地,岳父出来给解了围”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4.请根据切尔内舍夫性格特征续写一段内心独白。(4分,不少于三句,不超过100字)
5.赏析文中切尔内舍夫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晴窗一扇
林清玄
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定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只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风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时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间”和“空间”这两道为人生织锦的梭子,它们的穿梭来去竟如此的无情。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该书的自序里有短短的一段话:“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我常对于别人说“某甲现在若干岁”感到奇怪,若干,是积起来而可以保存的意思,而现在他的岁月积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拿出来数吗?可见以往的我已经完全改变消失,不仅是这样,我写到这一句,这一句以前的时间已经很快改变消失,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正是道出了一个大小说家对时空的哀痛。古来中国的伟大小说,只要我们留心,它讲的几乎全有一个深刻的时空问题,《红楼梦》的花柳繁华温柔富贵,最后也走到时空的死角;《水浒传》的英雄豪杰重义轻生,最后下场凄凉;《三国演义》的大主题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金瓶梅》是色与相的梦幻散灭;《镜花缘》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聊斋志异》是神鬼怪力,全是虚空;《西厢记》是情感的失散流离;《老残游记》更明显的道出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一例外的,说出了人处在时空里的渺小,可惜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否则一定会发现中国民间思想,对时空的递变有很敏感的触觉。西方有一句谚语:“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正道出了时空和人生的矛盾,我们觉得快乐时,偏不能永远,留恋着不走的,永远是那令人厌烦的东西——这就是在人生边缘上不时作弄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柏拉图写过一首两行的短诗:
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
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
人可以用多么美的句子,多么美的小说来写人生,可惜我们不能是天空,不能是那永恒的星星,只有看着消逝的星星感伤的份。
有许多人回忆过去的快乐,恨不能与旧人重逢,恨不能年华停伫,事实上,却是天涯远隔,是韶光飞逝,即使真有一天与故人相会,心情也像在冰雪封冻的极地,不免被时空的箭射中而哀伤不已吧!日本近代诗人和泉式部有一首有名的短诗:
心里怀念着人,
见了泽上的萤火,
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
我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尤其“萤火”一喻,我们怀念的人何尝不是夏夜的萤火忽明忽灭、或者在黑暗的空中一转就远去了,连自己梦游的魂也赶不上,真是对时空无情极深的感伤了。
说到时空无边无尽的无情,它到终极会把一切善恶、美丑、雅俗、正邪、优劣都涤洗干净,再有情的人也丝毫无力挽救。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因此而颓丧、优柔不前呢?是不是就坐等着时空的变化呢?
我觉得大可不必,人的生命虽然渺小短暂,但它像一扇晴窗,是由自己小的心眼里来照见大的世界。
一扇晴窗,在面对时空的流变时飞进来春花,就有春花;飘进来萤火,就有萤火;传进秋声,就来了秋声;侵进冬寒,就有冬寒。闯进来情爱就有情爱,刺进来忧伤就有忧伤,一任什么事物到了我们的晴窗,都能让我们更真切的体验生命的深味。
只是既然是晴窗,就要有进有出,曾拥有的幸福,在失去时窗还是晴的;曾被打击的重伤,也有能力平复;努力维持着窗的晶明,那些任时空的梭子如百鸟之翔在眼前乱飞,也能有一种自在的心情,不致心乱神迷。有的人种花是为了图利,有的人种花是为了无聊,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要真爱花才去种花——只有用“爱”去换“时空”才不吃亏,也只有心如晴窗的人才有真正的爱,更只有爱花的人才能种出最美的花。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了台湾登山界流传的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说它“美丽又哀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简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的含义。
4.林清玄以人性与佛性交互融合与渗透的大美散文感动着濡染着当代无数的读者,其质朴温婉的情感与或深或浅的哲理启悟众生,影响深远。试结合本文的选材谈谈林氏散文的特色。
4.联系全文,简析作者所说的“晴窗一扇”的涵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又是如何理解“晴窗一扇”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杀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锢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好人毕竟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扬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梭来往不息。这就是港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永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洁的地方——还留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异域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前的一场噩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乡留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忘却的,何况八年的海洋生活将惩罚,报复……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码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啦!
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彼此都没承担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待他。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艘挪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就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说……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恍惚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邻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兴奋……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抹粉、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蓦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唯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开始到这儿来找点活干,她说她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他扔在某个港口-----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睬他。
(选自《经典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港口之所以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都发生受伤、自杀、死亡等悲剧,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 |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主题内涵,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里斯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4.小说重点写里斯托的悲剧命运,却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港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果,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蹄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婆家被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2012·湖南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忆韦素园君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1.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