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奇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
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
初载于1923年9月10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87期)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加以概括。
(1)
(2)
(3)
2.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答:
4.文章的结尾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1、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2、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3、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4、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5、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6、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7、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8、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9、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12.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 )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13.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的是( )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1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15.文章结尾提到,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作者不惜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
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
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
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
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
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
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具体指什么?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相信中国制造 感谢“中国威胁”
近来,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形式——“中国制造”(质量安全),成了国际国内的重点关注话题,彷佛“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国际上,恶意妖魔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故意扩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善意审时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在国内,自卑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反省化“中国制造”者有之、理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总之“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不论怎么说,终于演变成了“相信中国制造”的国际攻关行动与“感谢‘中国威胁’”的国家理性行为。
不可否认,本轮“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是由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引发的“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原本这些“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完全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友好协商得以解决的,然而不幸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却成了一些羡慕、猜疑者在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却变成了一些妒忌、憎恨者攻击中国的靶子。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这种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扩大到了全球,致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的不白之冤。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中国政府除了外交惯例的正常表态和对“中国威胁”论的严肃批驳外,在理性的国家行为表现中,由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终于用国际攻关的行动手法、以事实说话的方式展现在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视野中。透明化的“中国制造”过程、国际化的“中国制造”方式、生活化的“中国制造”体验、抒情化的“中国制造”评论……,无一不在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中国制造”就是中国承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责任,“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贡献!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6000亿美元;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已为世界各国消费者节约了极其庞大而又难以计数的金钱……。这难道还不能让世人“相信中国制造”吗?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威胁’”。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一定不会有今天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世人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制造”背后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会清楚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贡献,更不会深切体会由“中国制造”支撑的中国国际地位;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挂帅的“国务院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中国也不会现在就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就不会有这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被吴仪称为“特殊战役”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要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100%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和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销售单位销售和食用的猪肉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要100%建立质量档案;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等)。总之,正是有了“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相关改革才会视野更宽、目标更明、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更加稳健地和平崛起。因此愚下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中国威胁”,事实上起着推动中国进步的作用,“感谢‘中国威胁’”应当成为理性的国家行为。
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并不是愚下的矛盾观点,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理由相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遭遇意想不到的“中国威胁”论,怎样以理性的思维面对“中国威胁”论和利用“中国威胁”论,无疑将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真正的国家理性行为,也许才刚刚开始。
14、结合文意,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中国制造”风波是如何发生的。
15、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文中“理性的国家行为”具体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 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
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锃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地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有没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了……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在阳光下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就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副陌生而嘶哑的喉咙。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5.从文章看,老人们在人生的暮年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答:
6.按要求阐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怎样理解这个比喻?
答:
(2)“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
7.文章中说:“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为什么?“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怎样理解文章中的“疼痛”和“苍茫”感?(★)
答:
8.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这个主旨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