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①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②还在大学时,谷超豪就因才华出众,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在这两门课程中,谷超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惊人的观察力。
③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被谷超豪亲昵地称之为“金三角”。 为了挖掘这些“金子”,他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在结婚时就约定,把日常生活做成一道减法题。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夫妻俩剩下的便是埋头于桌案,寻找数字里的乾坤。直到80多岁,谷老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肖盖曾这样形容他的工作风格:“独特、高雅、深入、多变。”谷超豪对偏微分方程发展趋势的预见,不仅为以后国际上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主流所证实,而且指引和带领一批学生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道路。他的学生洪家兴院士打了个比方:“他带队找到一条通往金矿的路后,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开掘,自己则带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④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枯燥的数字化为妙趣横生的神奇诗意。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联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⑤除了借诗叙事抒怀之外,诗歌还是谷超豪献给妻子的一朵特别的玫瑰。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院士,他特做一首贺诗: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⑥“古典文学与数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萌芽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谷超豪认为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炼出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⑦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⑧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这些独到的的识见与情怀,让他洞见了科学的秘密。而他的学生之所以很难全面超越他,是不是跟这有关呢?可惜,谷超豪已无法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了。
⑨谷超豪呕心沥血创办的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60多年数学生涯,谷超豪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当中,已有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⑩2012年6月24日1时8分,谷老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表达了谷超豪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极度喜爱。
B.第③段作者用“最简洁的生活程序”这一语句,准确地表达了谷超豪和胡和生这对科学家伉俪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C.谷超豪找到“金矿”后,就让给年轻人去开掘。肖盖院士就特别欣赏他这种“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
D.谷超豪是一个特别有情调的人,正因为这种绝无仅有的科学家的浪漫气质,使他鹤立于其他科学家之上。

E.文章既介绍了谷超豪数学研究的重点,又突出了他的诗歌情结,塑造了一个勤奋、执着而又浪漫的科学家形象。
文章开头说“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谷超豪的“不安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谷超豪的数学研究道路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永远的纤绳
钱国丹
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一跤摔了个脑震荡,休克了半个月都不曾苏醒,医生说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我知道,再好再强壮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斗不过岁月无情和造化捉弄,何况我的平民母亲?
母亲的刻苦,母亲的为人,方圆百里有口皆碑,如今她年过八旬,又是种菜又是栽花,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这一次,她就是给邻居送丝瓜的路上,被一条狼狗冲了个仰面朝天的。
我一直以为,婚姻就是一根纤绳,把夫妻二人拴在一起。或者说它拴在“当家的”身上,拖着的是“家庭”这只船,虽然也有“荡悠悠”的风光,但更多的却是责任,是奋力“背纤”。
①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我的父亲是音乐教师。他天赋极好,填词作曲、吹拉弹唱都行。当年的父亲还是个热血青年,抗日救亡啊,解放战争啊,他用音乐来冲锋陷阵,奔波在白色恐怖的敌后。那些年,母亲总是提心吊胆,一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最温馨的记忆,要算我6岁那年的春天。刚刚代表人民政府接收完柳市小学的父亲,踩着那架咕哒咕哒的旧风琴,教我唱“解放区的天”,母亲则在一旁,很幸福地看着。可谁又能料想得到,余音绕梁词犹新,父亲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关进了大牢。那一年,他还不满29岁。
父亲的纤绳戛然而断,我们家顿时就橹折舵裂。母亲义无反顾地拾起断绳,用女人柔弱的肩,背起了全家九口的纤绳,开始了艰苦跋涉。父亲的冤案长达31年,这31年,多少风浪,多少险滩,母亲的船没有沉没,没有触礁,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把父亲、把我们兄弟姐妹7人,一个个送到安全的岸上。
如今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双目紧闭,知觉全无,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她显得那么苍老,那么衰弱,几茎枯槁的白发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②床边不缺人。子孙、亲戚、友人、学生,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使得单人病房像过节似的热闹。寸步不离守候着的是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镇静,非常安宁,那是种大彻大悟的宁静。我知道,母亲如果永远睡着,父亲将重新背起纤绳,牵着母亲双双走向永恒。
父亲一边抚着母亲那只因扎针而淤血的胳膊,一边贴近她的耳边,呼唤着:阿莲,醒醒,阿丹来了。
母亲没有反应。
父亲已经呼唤了半个月了,母亲仍旧浑浑沌沌。父亲不气馁,他说,阿莲,我们唱歌。母亲当然不会唱,父亲独自哼了起来,《小白杨》、《为了谁》、《回娘家》,一曲又一曲。
我忽然觉得,纤绳已变成一根拔河的绳子,站在这一边的是我的父亲,而那一边的却是威力无边的死神。
时间在父亲的歌声中缓缓流淌。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外面突然鼓乐大作,原来是医院墙外的一对年轻人在举行婚礼,喇叭啊,锁呐啊,张扬着疯狂的《纤夫的爱》。爸对妈说:阿莲,我们也唱《纤夫的爱》。墙外的音乐如火荼,爸爸合着节拍唱着: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奇迹出现了:妈妈那条刚刚挂好大针的手一动,又一动,然后,那胳膊便伸出了被窝,跟着音乐的节奏,缓缓摆动。妈的嘴也开始翕动,幅度极小,没有声音,父亲凑近了她,听着,听着,身子一挺,兴奋地说:醒了,你妈她醒过来了,她在唱歌呢。
这场拔河比赛,父亲赢了。
两位耄耋老人,两颗白发苍苍的脑袋,他们唱着,把一首轻佻的歌,唱出生死悲壮,唱出地久天长。
(选自钱国丹散文集《踏歌的麻雀》)
文中两处句子对人物的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回答。
①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②床边不缺人。
文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说明。
文章以“永远的纤绳”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华东师范大学在考察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抽样调查中问到:“你是否同意:人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没什么好坏对错之分”?竟有将近六成的受访者同意这一看法,这惊人的数字,赤裸裸地折射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危机,突出表现是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②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危机,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这关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价值与信仰。“伦理规范”和“价值信仰”这两个概念既有密切的相关性,又存在区别。伦理学将伦理道德分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前者涉及社会秩序的维系,是法律背后的伦理道德支撑,没有规范伦理,“法”就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人们不认可就不会自觉遵守。
③与社会性的规范伦理相对应的,是个人的德性伦理。这涉及到当代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信仰?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好的价值观?伦理规范与其背后的价值信仰是不可分离的。孔子讲“仁”与“礼”,“仁”作为一套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伦理之“礼”得以实现。而一个“礼”的社会,又有赖于众人内在的德性。孔子之后,分为孟荀两家。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的内在德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那么,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④当现代社会祛除神魅之后,好与正当这两组价值开始分离。好属于德性伦理,正当属于规范伦理。当代中国在私人领域已经相当开放,默许并宽容人们具有各自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问题在于“什么是正当”这一规范伦理,也随着各种道德价值观的解体而崩溃,变得模糊起来。虽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源头被掏空了,缺乏一个具有超越的客观性或历史正当性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支撑,因此,它们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而没有内化为自觉的、天经地义的良知。另一方面,在制订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时候,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和公共讨论,因而,这些规范虽然在内容上是善的,在产生程序上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无法成为公民的自我立法。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各种法律和道德规范无所不在,甚至细微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这些规范并不为公众所真正信仰,只要缺乏有效的行政权力的监视,人们便会毫无顾忌地违法,而不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良知义务。
⑤在日常生活之中,普遍地违背公共道德和公共规范,并不意味着公众普遍丧失道德感,而只是他们将价值相对化和实用化了。实际上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还是有的,我们常常用以衡量社会、批判别人,虽然很多人内心仍有这套价值标准,但它已不再成为人们坚定的绝对的信仰,而变得可以视具体场景灵活变通运用。从社会整体而言,价值的实用主义体现在功利主义的公共道德观,“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衡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道德性,从社会个体来说,在不同的语境下实用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价值标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潜规则。比如,如何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一方面,家长们灌输那些千年不变的大道理,教孩子做正人君子,但遇到具体的事,大道理不管用,他们又不得不向孩子传授高度变通的小道理。久而久之,在这种普遍的价值实用主义的氛围之中,人们便习惯了按照道德的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生活,道德人格趋于分裂而又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实用理性统一起来。(节选自许纪霖《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一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当下的中国,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其原因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B.规范伦理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对法律起着支撑作用。
C.孔子所说的“仁”是规范伦理,“礼”是德性伦理,二者关系紧密。
D.在生活中,很多人的内心已缺乏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做事情只根据具体场景灵活变通。

E.在现代社会,“正当”属于规范伦理,“好”属于德性伦理,但“正当”并不一定就是“好”。
下列关于“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人的德性伦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
B.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就是重视伦理规范;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重视德性伦理。
C.规范伦理比德性伦理更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D.一个人的价值信仰决定了一个人的德性伦理。

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法律和道德规范不为公众真正信仰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激烈地批评、讨厌所谓的开后门、拉关系,但当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我们相信“拼爹”,也“恨爹不是钢”。结合文章的观点,谈谈这一现象反映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走向未知的边界
(美)G·伽莫夫
①我们这个银河系并不是唯一的在巨大的宇宙中漂浮的、孤立的恒星社会。望远镜的研究已经在空间深处揭示出了许多巨大的系统。它们和我们这个太阳所属的星群很相似。距我们最近的一个是着名的仙女座星云,它可直接用肉眼看到。它的样子是一个又小又暗的相当长的模糊形体。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大望远镜所拍摄的另两个星体,后发座星云和大熊座星云,可以注意到,它们有典型的旋涡结构且在总体上构成了和我们这个银河系一样的凸透镜形,因此这些星云被称为“旋涡状星云”。有许多证据表明,我们的这个银河系也是这样一个旋涡体。当然,要从内部来确定这一是件很因难的工作,但我们还了解到,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们并未意识到这类旋涡星云是与我们这个银河系相类似的巨大星系,却把它们和一般的弥散星云混为一谈,后者是散布在空间中的微尘所形成的巨大云状物,如悬浮在银河内恒星之间的猎户座星云。但是,人们后来发现,这些看起来雾蒙蒙的旋涡状天体根本不是尘埃和雾气。使用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点,这证明它们是由单独的恒星组成的。不过它们离我们太远了,无法用视差法求出£巨离来。
③看来,我们量度天体距离的手段好像是到此为止了。但是,不!在科学研究中,当我们在某个无法克服的因难前面停止下来时,耽搁往往只是暂时的;人们总是有新的发现。从而使我们再前进下去。在这里,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沙普勒又找到了一根新式的“量天尺”——所谓脉动星或造父变星。
④天上星,难数清。大多数星星宁静地吐着光辉,但有一些星星们的光度则有规律地发生明暗的变化。这些巨大的星体像心脏一样规则地搏动着,它的亮度也随着搏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恒星越大,脉动周期越长;这就像钟摆越长,摆动就越慢一样。很小的恒星几小时就完成一个周期,巨星则需要很多年。而且,既然恒星越大越明亮,因此造父变星的脉动周期与平均亮度一定存在着相互关系。通过观测离我们相当近、因而能够直接测出距离和绝对亮度的仙王座造父变星,这种关系是可以确定下来的。
⑤如果我们发现了一颗脉动星,它的距离超出了视差法的量程,那么,我们只要从望远镜里观测它的脉动周期能知道它的真实亮度,再把它与视亮度对比,就可以立即知道它的距离。沙普勒就是用这种机敏的方法,成功地测出了银河内的极远距离,并有效地估计出我们整个星系的大小。
⑥当沙普勒用这种方法来测量仙女座星云中的几颗脉动星时,所得到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从地球到这几颗恒星的距离——这当然也就是到仙女座星云本身的距离——竟达到170万光年。这就是说,它比银河系的直径还要大得多。仙女座星云的体积原来只比我们这个银河系略小一些。
⑦这个发现宣判了原先那种认为旋涡状星云是银河系内的“小家伙”的观点的死刑,并确立了它们作为类似于银河系的独立星系的地位。如果在仙女座星云中数以亿计的恒星当中,有一颗恒星所属的行星上有“人类”存在,那么,他们所看到的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形状,就和我们现在看到他那个星系的形状差不多一样。对此,天文学家现在已不再有什么怀疑了。
(选自《从一到无穷大》,有删改)
根据文意概括沙普勒的“量天尺”是怎样度量遥远天体与我们的距离的。
结合文章,分别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用语的科学性与文学性。
①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这就像钟摆越长动就越慢一样。
文章为什么以“走向未知的边界”为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陷阱里的狼
王族
①牧场寂静无声,死一般的寂静。
②五只狼一跃而起,像五支利箭,飞速向那只羊扑过去。随着惊人的一阵狼嚎,它们全部掉入了陷阱。狼性刚烈,落入陷阱后四处抛抓、跳跃,渴望跃出陷阱。几次挣扎后,就绝望地卧在陷阱里喘粗气。不时怪叫几声。它们已明白身陷如此陷阱是多么可怕,而让它们感到更可怕的是人的阴谋,他们挖出这个又深又冰凉的东西,让它们无能为力,内心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如果长久被困在这里,又怎能活下去?
③挨过数日,五只狼饿得晕头转向,在陷阱中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嗥叫。饥饿加绝望,使它们的身体渐渐丧失支撑的力量,几乎趴下不能再动了。牧民们经常很高兴地站在陷阱边张望如此狼狈的它们。又过了几日,它们已叫不出声音,软软地瘫在陷阱底部,呼吸微弱。牧民们在陷阱边往里看了几眼,狼的样子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他们觉得让狼变成这个样子,是他们放牧中干得最开心的事情。
④在陷阱里,狼终于饿得无法忍受,开始互相打量起另外的狼。但很快,这种打量就以头狼的目光变得锐利,另外四只狼在头狼的注视下变得畏怯而结束。头狼即使在这种境地仍不失其威风,它对四只狼扫视一番,四只狼便都无声地埋下了头。少顷,头狼将目光停留在一只小狼身上。起初,它注视那只狼的目光是复杂的,间或还夹杂着一丝伤感,似乎内心正在经历着某种艰难的思考。但很快,它的目光便变得冷峻和坚毅,闪烁出一丝寒光死地盯住那只狼。那只狼明白了头狼的意思,痛苦地嗥叫了一声,将身子往后紧缩,似乎陷阱后壁有可供它遁去的洞。头狼粗嗥一声,和另外三只狼一起扑过去,咬断其喉管,那只狼几乎没发出任何声响便断气了。一阵厮打,一堆碎骨和毛皮留下了。
⑤狼并不会因为吃了同类而内疚和痛苦,也许在它们的生存法则中,吃掉同类或被同类吃掉都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如果这样的命运摊到别的狼身上,它们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如果摊到自己身上,只能认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让同类活下去的机会。
⑥牧民们看到了陷阱里狼吃狼的一幕,奔走相告。他们站在陷阱边议论纷纷,发泄积怨——狼吃狼了,真解气,真好看!狼对牧民们的嘲讽一无所知,极为平静地卧在那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甚至对眼前同类的残骸也视而不见。也许当它们认命之后,这个世界与它们的某些关联已经断裂,它们的眼睛和耳朵就像一扇门紧紧关死了,不愿看到或听到陷阱之外任何东西和声音。
⑦又过了二十多天,陷阱里只剩下两只狼了。陷阱里的残酷撕咬仅仅为了生存,而陷阱似乎变成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当狼被饥饿的大手拽向死亡深渊时,它们死死抱住陷阱里的法则,以吞噬同类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牧民们来到陷阱边羞辱它们,这时的头狼用复杂的眼光向外张望,它身上已全然丧失了往日威风,变成了一个绝望的囚徒。
⑧又挨了些时日,头狼又饿了,那只狼从前三只狼身上早已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它用无助的眼神望着头狼,似乎在感谢头狼把自己留在最后,且因为吃了前三只狼才没被饿死。头狼简单地重复了前面的动作,撕吃狼肉,应该又可以挨一个多月。
⑨下过一场大雨,狼泡在陷阱里,发出绝望的嗥叫。不知为何,牧民对它产生了同情,觉得一只狼到了这种地步挺可怜的,有些不忍心它再受罪下去。但狼是羊的天敌的千年法则,则让牧民又将同情强压于心底。打消了要放它的念头。
⑩一场大雪提前落下,牧民们要转场了。临出发时,一位牧民对大家说,把它放了吧,如果没有狼,黄羊就成群出来了,会把草场糟蹋得不成样子,明年我们的牛羊吃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理,就把头狼放了。
⑾第二天,牧民们发现一只狼被咬死了,只剩下碎骨和皮毛,其上留有狼牙痕迹,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扭扭的狼爪印,延伸到树林中。牧民们明白了,是那只头狼干的。头狼在陷阱里吃了四只狼后,味觉里只存有狼肉的记忆,所以,从此便不再吃羊狼了。
(选自《散文》2013年第8期,有删改)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牧民对陷阱里的狼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请根据文章概括。
放出来的头狼为什么还会继续吃狼呢?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②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亲亲关系。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③其次在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ˉ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在的带有强制性的法令制度,即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④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有德有才的人则是法的本原。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人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的。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因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⑤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养民莫于养心。那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⑥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因此,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⑦养民须富民。荀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不至于过度。“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
⑧儒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节用以富国富民。荀子说,养育适时则六畜兴旺,砍伐适时则林木繁茂。草木正在生长开花结果的时候,不应当去砍伐;鱼鳖怀孕产卵的时候,不应当去捕捞。这样,林木鱼鳖就得以生长繁殖,而人们也就有了吃用不尽的鱼鳖林木。
(选自楼宇烈《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有删改)
12-13为选择题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关于“为政在人”的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

A.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即治国理政的核心是选好治国理政之人。
B.为了更好的为政,儒家推重“尚贤使能”,选人不要私亲或避仇,而是唯德才是举。
C.为政要养民,只要商朝统治者让百姓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了。
D.要富民就要节用,即提倡全民按礼制制度来开支,不仅要节约开支,还要节制性开发自然资源。

E.为政在人的理念提倡立君为民,执政为民,为民服务,而且,人才也要时时接受教育。
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认为好的管理者不能杀民,要按前人之法管好百姓。
B.有德有才的人是法的本原,若不择人执法,法也就形同虚设。
C.法制必须建立在礼制的基础之上,法治与人治本质是一致的。
D.黄宗羲认为君臣、上下级是师友关系,人民与官员是主仆关系。

请概括文中提到的富民措施。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确定在广东、上海、青海等六省市开展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拟在省一级设立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学者等代表组成。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原则上从下一级法院、检察院择优遴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