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土地之岁收。”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③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从哲学上看,波普尔的话重在强调()
①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意识活动总是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真理性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你看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④认识没有是非检验标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表是我国近七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与主要精神,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这些主题与主要精神表明()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
B.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
C.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
D.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
行为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重要+重要……+重要=0。下列古语与这个公式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C.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 D.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