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下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回答4—5题。
下列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二者都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造成经济秩序不稳定 ③通货膨胀使物价下跌,而通货紧缩使物价上胀 ④通货膨胀时失业大量增加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这体现了
A.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所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发展的,不可知的 |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C.新事物任何时候都是强大的 | D.事物的变化 发展是有规律的 |
“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写的《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专家指出,诗中的“杏花村”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地名,而仅仅是一座掩映在杏花深处的普通村落而已。一些地方在缺乏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然坚称本地“杏花村”乃诗中“杏花村”之正宗,这表明
A.错误观念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
B.某些观点不一定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
C.人的主观认识往往受其所处立场的影响 |
D.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
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的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的这一发展战略体现的哲理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
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 |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
“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