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他认为: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有人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上述材料说明,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不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请你从中总结出主要哲学方法论的道理。(10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本题12分)201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让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3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并给予了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激励深圳闯过旧体制的一个个“雷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砸碎“铁饭碗”,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率先发行股票;启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
深圳的建设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300多个“率先、首先或第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深圳仅次于香港,居全国第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7 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播出,袁隆平、李嘉诚、姚明、郎朗等5O多位各界名人逐一亮相,让美国观众了解—个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中国国家形象。据悉,《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将于2011年3月在海外播出。
材料二 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到2011年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一脉相承并不断延伸拓展之势。从推销商品、旅游产品,到推销文化、国家理念,我国的国家形象推广与品牌公关已从经济领城逐步扩展到精神层面,曾经悠久神秘的文明古国不再害羞示人,而是一次次展开主动呈现一个真实中国的行动。塑造一个整体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多角度、多样式地打造。相信我国的国家公关会通过民间的、自然的、产业的更多交流手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宣扬强大的中国与美好的中国。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

材料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此次决定,认为中央允许土地流转非常及时,中国第二次伟大而深远的改革大浪潮将再次从农村掀起。
材料二:中国的农村问题实质是城市化的问题。见童大焕的评论《三农改革90%功夫应着眼于城市》——“当年,有2.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月均收入大致1000元,平均到7.28亿(中国城市化率约44%)农村人口头上,平均每人每年是3725元。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农民,从总体上看,其90%的收入已经来自非农收入。而2.26亿农民工也意味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在城市打工。 换一个角度说,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4140元的年收入中,只有415元来自农村、农业。即使以最好的结果来推论,今后公司+农户、农民自主合作、外向型农业、高附加值农业等形式使农民的农业收入10倍、20倍地增加,也始终无力拉平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绝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民自发、自觉的必然选择。”对二元体制有大的突破,农民的命运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1)结合材料一,从政党知识角度说明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此次决定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说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商务部官方网站2009年4月2日披露消息,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保监会等八部门于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从五个方面促进中国汽车消费,扩大内需,缓解就业。
材料一: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国大中城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私人轿车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财富地位的象征,而是成为相当一批普通老百姓的代步工具,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但随着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也逐步呈现并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材料二:国外交通“缓堵”招数种种:
--------纽约:私车一律停郊外 -------华盛顿:公交车送官员上下班
--------巴黎: “公交优先”,轿车分单双号入城 --------东京:地铁至上
--------伦敦:停车费抑制轿车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10年,中国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有可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综合上诉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民我国汽车消费热形成的原因
(2)国外这些大城市的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哲学道理?
(3)用所学的经济、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汽车生产企业和政府怎样才能既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又尽量减少其负面效应?

材料一:近年来,N市在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都建立了由社区(村)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和协调的社会融合组织。这一组织立足新老市民共建共促共享,帮助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组织动员和融合共进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一组织管理协调,N市外来人员实现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市民”的转变,N市的和谐社会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为此,N市“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获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
材料二:为了破解外来人口对本地人的心理障碍,增进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的感情,近年来,N市的企业和街道从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入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特别是积极动员外来人口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由于实现文化共享,外来务工人口的业余生活充实了,外来人员更愿意工作、生活和居住在当地,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大大加快。
(1)简要分析N市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给我们的唯物史观启示。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文化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基本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