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即危险和机遇伴生。危机既有危害深重的一面,也有良机潜伏的另一面;而且,往往危有多深,机就有多大。“危”与“机”并存,我们应该学会转“危”为“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③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④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A.①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右图函数图是2009下半年玉米价格走势。下列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玉米很可能出于卖方市场
②玉米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③玉米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生产者可能会扩大玉米的种植生产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人们通常把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离我们很近,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善等都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说明()
①消费行为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嗬
②家庭要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
③要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
④低碳生活要导致消费球平的降低
A. |
A.①② |
B. |
B.①③ |
C. |
C.①④ |
D. |
D.③④ |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强调"所有"国家承担不加区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要求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且这一承诺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材料不能说明在气候问题上 ()
A. | 国家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 |
B. | 国家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
C. |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
D. | 国家间的冲突代替了合作 |
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让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时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2009年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和特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欲发展等工程。各级政府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长l7.63%,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l2 4%。上述事实体现了()
①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②国家投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