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CO2减排协议。下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____作用;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有____(填数字序号)。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特点。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2,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__。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克。
根据下图中A、B、C三种化合物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化合物属于哪一类物质: 。
(2)请写出A、B、C三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
(3)A、B、C三种化合物可通过 反应形成_____肽化合物;该化合物失去了分子的水。
(14分)小香猪“天资聪颖”,略通人性,成为人们的新宠。其
背部皮毛颜色是由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B)、褐色(aaB)、棕色(Abb)和白色(aabb)。
(1)若右图为一只黑色小香猪(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2位点为a,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该细胞如果减数分裂正常进行,最多能产生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2)两只黑色小香猪交配产下的一只白色雄小香猪,则它们再生下一只棕色雌性小香猪的概率是 。
(3)有多对黑色杂合的小香猪,要选育出纯合的棕色小香猪,请简要写出步骤(假设亲本足够多,且雌雄都有,产生的后代也足够多)。
①;
②。
(4)已知小香猪的一种隐性性状由单基因h控制,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h)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现有两只这样的小香猪,雌猪为隐性纯合体,雄猪为显性纯合体,能否通过预测它们的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来判断该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请简要说明理由。
温室栽培是现代农业特征之一。温室无土栽培具有作物产量高,对物质吸收充分和减少水资源浪费等优势,在现代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植物吸收矿质元素,主要以 方式进行,为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需对营养液采取 措施。
(2)对缺水地区来说,利用温室无土栽培可以节约用水,其主要理由是 ;
(3)某学习小组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得大麦根尖不同区域32P的累积量和运输量如下表:
与根尖端距离(mm) |
1 |
3 |
5 |
7 |
10 |
15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32P放射性 强度相对值 |
运输量 |
0 |
3 |
5 |
![]() |
12 |
18 |
28 |
32 |
33 |
31 |
26 |
14 |
累积量 |
28 |
15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2 |
10 |
13 |
13 |
|
①根据上表数据绘出大麦根尖各区域32P累积量曲线图。
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
(2)由图1的结果(填“能”或“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下面是有关食醋和泡菜制作的实验。请回答:
(1)食醋可用大米为原料经三步发酵来制作:
第一步:大米经蒸熟、冷却后加入淀粉酶,将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糊精,然后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过一过程可用______________(填淀粉指示剂)来检测,因为该试剂遇淀粉呈蓝色,遇上述中间产物呈红色。
第二步:用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这一发酵过程中,玻璃发酵瓶不应完全密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
第三步:用__________________菌将乙醇转化成乙酸,这一过程_____________氧气。
(2)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_____________,还有少量的亚硝酸。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____________法,因为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成____________色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