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 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造 焉。造:到……地方去 |
B.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善:交好 |
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逮:达到,及 |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超过 |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A.太子丹患之欲自杀以激荆轲 |
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遂自刭而死。 |
C.太子避席而请曰偻行见荆轲 |
D.太子送之至门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
B.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 |
D.田光自杀的一个原因是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不能泄露”。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
⑵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断句:用“/”号给下面文段中划线部分断句。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选自《鸿门宴》)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项伯杀人,臣活之。 | B.籍吏民,封府库 |
C.常常以身翼蔽沛公。 | D.素善留侯张良 |
下列选项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项王、项伯东向坐下列句式与例句一致的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
A.君安与项伯有故? | B.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 |
C.沛公安在? | D.亚夫者,范曾也。 |
下列句式与例句一致的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
A.君安与项伯有故? | B.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 |
C.沛公安在? | D.亚夫者,范曾也。 |
翻译划线句子。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固:坚决 |
B.不如因善遇之遇:对待 |
C.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组:绳索 |
D.乃以秦王属吏属:交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C.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 D.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击破沛公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遂西入咸阳 | B.沛公默然 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沛公然其计,从之 |
C.秦地可尽王也 | D.籍吏民,封府库 |
沛公欲王关中不然,籍何以生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 |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
C.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弃市:丢弃在市场 |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规约、制度 |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与君少长?”与“籍何以至此!”两句的句式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
B.“君安与项伯有故?”与“沛公以樊哙、张良故”中,两个“故”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近”与“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中的“苦”都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两句中,均含有通假字。 |
汉高祖刘邦的为人行事,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翻译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限8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是时,乌孙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① ,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昆弥②皆遣使,因 惠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③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
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乌孙皆自取卤获。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绶节。惠还,自以当诛。
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还过,发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
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节选自《汉书·常惠传》,有删改)
〔注〕①车师:汉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②昆弥:乌孙国王的称号。③车延、恶师:均为汉代西域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见:被 |
B.因 惠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因:通过 |
C.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从:跟从 |
D.缚姑翼来,吾置王置:释放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常惠治外有功的一组是( )
①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②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
③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④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
⑤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⑥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③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惠少年时家庭贫寒,他自告奋勇,响应招募,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回国后,朝廷嘉奖他的劳苦,封他做光禄大夫。 |
B.昭帝时,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匈奴,清除边患,朝廷任命常惠担任校尉,持节总领乌孙部队,与其合作共同御敌。 |
C.乌孙国受尽匈奴欺负,甚至连公主都受到匈奴威胁,不得已向汉朝求救。汉朝发兵,乌孙国协同作战,重创匈奴,缴获颇丰。 |
D.后来常惠替代苏武为典属国,后将军赵充国死后,常惠被任命为右将军,典属国的官职照旧,但传到曾孙后被废除了。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
(2)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
(3)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节选自《论语·子张》)
文言文阅读(21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卒:死 |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是 |
C.不出,火且尽且:并且 |
D.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活用现象与给出的例句中的加横线的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顺流而东 | B.舞幽壑之潜蛟 |
C.侣鱼虾而友麋鹿 | D.火尚足以明也 |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引以为流殇曲水 | B.然力足以至焉 |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下面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B.文中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
C.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之间注意承接过渡,如第三段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的“悔”,自然过渡到下面的议论。一个“叹”字意味深长,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
D.本文以游山因事见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重要意义,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 |
翻译
(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