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97年,小灵通被引进国内。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6年小灵通用户已达到一亿户。小灵通为市场所推崇,首先在于其资费低廉、省时低耗电、使用方便、绿色环保。其次,在技术、设备领域,小灵通创造了无线接入技术与固定网交换技术有机结合的奇迹、原有技术与先进技术融合的奇迹、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奇迹。再次,小灵通的成功与固网运营商积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是分不开的。这种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现了政策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统一。
材料二:2006年8月至今,中国电信推出一种名为“超级无绳”的业务。一个用户同时使用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的,两部话机可共用一个电话号码,这使得小灵通成为固话随处可见的超级无绳电话。超级无绳业务达到了用户与运营商共赢的目标,从试点到推广,市场反应强烈。
材料三:小灵通刚进入中国,人们就在嘲笑小灵通的技术落后、通话质量差。如今,随着新兴的3G通信技术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一些对小灵通消极的舆论再次出现,报刊杂志中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小灵通,还能灵多远?”甚至有人说,在2011年小灵通将会退出市场。
(1)对小灵通的种种评价蕴含着许多唯物论的哲理。假定你以上述材料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
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小灵通的 看 ”。如:“从小灵通的成功看意识的能动作用。”
(2)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小灵通业务经营成功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智慧?
(3)请运用相关哲理对小灵通业务将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通过互联网推出了其公益之作《穹顶之下》,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成为2015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频。有关专家称,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是造成严重雾霾的根本原因。今年1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环保法将对环境违法行为作出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损害赔偿、行政拘留等规定,同时也将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管职责作出严格规定。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
材料二: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 呼吁全社会每个人自觉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改善空气质量。比如尽量乘公交出行,或步行、骑自行车;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循环利用物品,参与垃圾分类;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养成节电习惯;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等。同时,公众应自觉助力,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公共治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2)结合材料二,说明公民在治理雾霾方面是如何作为的?
截止2015年4月1日,有31个国家已成为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正式意向创始成员国。亚投行的“朋友圈”覆盖了五大洲。美国的欧洲盟友也纷纷加入,在主要经济体中只有美国和日本还榜上无名。亚投行迅速扩容之势证明
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发生逆转
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形成
④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也倍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指标对比表
注:据统计,“互联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
材料二:“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拓展复制到更广阔的非经济领域,“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也在相应领域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域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
材料三: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备受关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冰桶挑战……。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让社会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4)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智者的观点。
材料一:长期以来,受“权大于法”思想的影响和干部队伍素质的制约,A市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着“多、乱、滥”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和人民的利益。2014年以来,该市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使平等、公正、法治和服务的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实现了行政审批“高效率、零投诉”,从而使权力转变成造福民生的动力。
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党员干部思想修养的重要标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A市政府是如何实现“权力转变成造福民生的动力”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为官者为什么要达到上述标准。(10分)
材料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今天时代发展中具有空前的迫切性。在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创新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2014年,全国行政执法机关针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共立案26.2万件,严重扰乱市场。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日益增多,致使有的企业失去了不少出口创汇的机会和市场竞争的条件,由此带来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新问题。
材料二:在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方面,人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听取各方意见,在调研和民意的基础上陆续制定和修订了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2014年4月至5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专利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11月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听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专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汇报;11月至12月,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相继批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现阶段加强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迫切性。
(2)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识,分析材料二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所包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