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大环境的影响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在20世纪,全球平均近地面气温上升了约0.60℃。近年来,我国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51~2001年,我国平均地面气温也已显著变暖,变暖幅度约为1.10℃,明显高于同期全球或半球平均增温速率。这种变化对我国大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我国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沿海处于全球生成台风最多的西北太平洋地区,1951~1991年平均每年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27.3个台风中,有22个在我国登陆,居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各国之首。影响我国的台风平均每年10—15个,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增水,若与天文大潮相遇,将形成严重的风暴潮灾害。
  国家海洋局在《一九九五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指出,总的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存在趋势性的上升,全国沿海1993~1995年间海平面比常年(1975~1986年)平均偏高2.3cm。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仍以排入江河入海为主。海平面上升,潮流对入海河流的顶托作用增强,河流水位被迫抬升,导致城市自流排水发生困难,泵站抽排效率降低,市面积水时间延长,积水加深,防洪标准降低。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海平面的上升,这种影响将更为显著。此外,伴随海平面相对性上升,还会引起海洋咸水入侵。长江口咸水入侵现象,是由于长江枯水期径流减少,涨潮时咸水上溯长江口内,进入黄浦江,甚至还会沿长江上溯,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长的大陆岸线和14000公里长的岛屿岸线,沿海地区包括辽宁等12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5%。1992年沿海地区人口达4.75亿,占全国人口的41.2%,而其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60.2%.54.7%和53.9%,外贸进出口总额则占到全国的90%。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气候变暖对沿海的影响势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气候变暖对我国非沿海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温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综合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国最低气温小于0℃的霜冻日数明显减少,尤其是近几年来减少更多,北方寒冷季节变暖更为明显,无霜期进一步增长。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到降水和冰雪的变化,近30年来,北半球平均雪盖范围减少了约10%。我国降水量趋势变化虽不明显,但降水形成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黄河流域.海河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长江中下游多数地区暴雨日数明显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发大水,而北方及黄河流域却旱情加剧。
  但由于地区差异,气候变暖不一定都表现为不利的方面。例如,作为河西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形成区的祁连山区,由于降水较丰富,气温远低于周边地区,未来的几十年后气温的升幅不会很大,并且伴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量亦有所增加,出山径流仍将按目前的自然规律与趋势缓慢变化,因此全球增温对本地区出山径流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
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所造成的。
B.自古至今,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只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暖的现象才变得明显。
C.在20世纪,全球平均近地面气温上升了约0.60℃;后半世纪,我国平均地面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0℃。
D.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大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其中在增温方面的影响大于对同期全球或半球的影响。

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大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每年生成的台风越来越多,每年27.3个台风形成的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B.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河流水位被迫抬升,导致城市自流排水发生困难,市面积水时间延长,积水加深,防洪标准降低。
C.伴随海平面相对性上升,还会引起长江口咸水进入黄浦江,甚至还会沿长江上溯,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自然灾害。
D.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我国降水形成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江中下游多数地区暴雨日数明显增加,而黄河流域.海河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的影响绝对都是负面的。
B.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干旱的地区更干旱,湿润的地区降雨更多。
C.全球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非沿海的内陆地区。
D.气候变暖使得北半球近30年来平均雪盖范围减少了约10%。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的靶向纳米囊作为药物治疗的运输载体。
穹隆体最早是在30年前被莱奥纳德所在的实验室发现,是一种较大的桶形粒子,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质中,起着天然免疫作用。它的外壳能从中断开,每一半都能像花瓣一样打开与闭合,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转运功能。
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和计算机模型,分析了穹隆体主蛋白的原子模型,MVP形成了穹隆体的类壳质“围板”。研究小组负责人之一的罗姆说,这个模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原子水平的穹隆体,具备穹隆体完整的、独一无二的结构,就像一个由木板拼成的桶,外层结构像蛋壳,能提供天衣无缝的保护。外壳由96条同样的蛋白质链构成,每条链有873个氨基酸残基,折叠成14个区域,每条链形成一个能拉长的“围板”或“桶盖”。
另一个研究负责人艾森伯格说,这种纳米结构穹隆体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纳米容器,就像是分子水平的C-5A运输机。它的“货舱”容量很大,能装下一个包含几百个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体,或足以控制一个细胞的药物。
罗姆指出,他们正在努力了解这些独特结构的特定功能,控制了它们的结构,就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目前,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改良穹隆体,使用分子基因技术,修改MVP的基因指令,就能使具有化学活性的缩氨酸附着在它们的序列上,改良MVP的同时不改变穹隆体的基本结构。这种改良的穹隆体微粒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包括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酶运输、控制释放,甚至可作为纳米电机的一部分。
从原文看,对“穹隆体结构模型”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A.这个模型是美国众多科学家联合攻关,破译了细胞内粒子穹隆体的特殊结构,研制出的细胞内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
B.这个模型是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和计算机模型,对穹隆体主蛋白的原子模型进行分析,并由MVP形成了穹隆体的类壳质“围板”的模型。
C.这个模型具备了穹隆体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像蛋壳一样的结构,是一个原子水平的穹隆体。
D.外壳由96条蛋白质链构成的模型,每条链可以折叠成14个区域,有873个氨基酸残基,从而形成一个能拉长的“围板”或“桶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艾森伯格说,纳米结构穹隆体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纳米容器。它能装下一个包含几百个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体,或足以控制一个细胞的药物。
B.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努力了解这些穹隆体模型的独特结构,控制了它们的结构,就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
C.罗姆指出,他们正在使用分子基因技术研究改良穹隆体,以使具有化学活性的缩氨酸附着在它们的序列上,从而使它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D.改良的穹隆体微粒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酶运输、控制释放,甚至可作为纳米电机的一部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穹隆体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质中,最早被莱奥纳德于30年前在实验室中发现,可见人类对细胞结构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B.既然纳米结构空穹隆体一种对人类有益的纳米容器,那就意味着这种容器对人体病痛的治疗和药物的传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随着研究小组对穹隆体研究的深入和分子基因技术的应用,穹隆体的基本研究必将进一步优化。
D.细胞内穹隆体结构模型的研制给人们提供这样的信息:纳米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广泛地进入更多领域,它的实用价值也愈加明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ll题。
羡慕姜子牙
①姜子牙,渭水钓鱼的老翁,武王伐纣的军师,《封神演义》里呼风唤雨的姜半仙。说实话,年轻时我真没把他当回事儿。没想到,有把子年纪,又人生屡屡受挫后,我对姜老先生越来越羡慕了,他的运气实在大好了。
②他本是殷纣王宫中一个小吏,跟纣王干了不少年,也就是说是个有“历史污点”的人,大有潜伏特务的嫌疑。可是,弃暗投明后,在周文王这里不仅丝毫不受歧视,不被怀疑,反而被委以重任,掌管大权,居然能在那么多“根红苗正”的人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让我羡慕。
③从各种历史记载来看,他既没有名师指教,也非名校毕业;既没有任何学位,在网上也查不到他的学历证书,最多算是个“自学成才”的准知识分子。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被拒于门外,而是被充分信任,拜相入将,高举帅旗,运筹帷幄。让我羡慕。
④谁都知道,对当官的来说,“年龄是个宝”,如果年龄一过线,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得退休下岗。可姜子牙在渭水河畔遇到周文王时,已年过八旬,发白齿落,老态龙钟,重孙子都会打酱油了。人家周文王依然恭恭敬敬地把他当宝贝一样,封高官,居帅位,掌大权,让他威风八面,再造乾坤。让我羡慕。
⑤众所周知,能在朝中翻云覆雨,掌控局面者,无不有门有派,舍此便孤掌难鸣,寸步难行,迟早垮台。姜子牙偏偏是与谁都无瓜葛,既非名门贵胄,又非派系头头。他“净身”入仕,但却能在朝中站得住,叫得响,毫无孤立之感,终于成就千秋大业。让我羡慕。
⑥古往今来,贤士能人入仕之途,或当面自举,或他人推荐,或考试录取,或层层选拔。可姜子牙却剑走偏锋,独出心裁,为引起周丈王注意,在渭水之畔直钩无铒垂钓三年,精心上演“行为艺术”,且编歌谣叫渔翁、樵夫到处传唱,为自己造舆论,可谓术不正,路子歪,君子不齿。但周文王并不因姜子牙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大旺而心存鄙视,照样重用不疑,全权相托。让我羡慕。
⑦看来,“不拘一格用人才”,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
(节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该段先言古往今来的贤土能人的种种入仕之途,是为了衬托姜子牙的剑走偏锋,独出心裁。
B.为引起周文王注意,姜子牙精心上演“行为艺术”并为自己制造舆论,这些都是 “君子不齿”的做法,这说明姜子牙是小人。
C.周文王照样重用功利心太重、进取之意太旺的姜子牙,说明他能识人才,并不为世俗正统观念所束缚。
D本段跟前面的各段一样,都侧重介绍姜子牙的诸多“不足”但很幸运,其实这都是在赞扬周文王的“不拘一格用人才”。
E.文章围绕“羡慕姜子牙”这一论题,结合姜子牙的人生际遇,直接联系当今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姜子牙的幸运的?全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行文的?(3分)
11.“别人都无非是说说而已,人家周文王可是真干呀广对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2009-01-31)
1. 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2. 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3.理解下面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肖像:
作用:
5. 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3. 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