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刘诚龙
章太炎先因其个性特立独行,被人目为章疯子。诚如其自道:“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不能想,就是能想亦不敢说。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有神经病……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
太炎先生是神经病,首先是因为其敢想敢说。比如说,社会爱的是尧舜,恨的是桀纣,而太炎先生却放言高论:“但愿满人多桀纣,不愿见尧舜。”他希望清政府从皇帝到保长个个暴戾无比,比夏桀商纣过之;都因太炎先生反满之故,盼望清政府“多行不义必自毙”、“满洲果有圣人,革命难矣”。
太炎先生因为革命意志曾经十分坚定,与其老师也断绝了师生关系。他从师俞曲园先生7 年有余,师生情谊甚是深厚,此后太炎先生出乡梓,流日本,与其师不见者十又余年,一日归省恩师,被俞老师臭骂了一顿,话语难堪死了:“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且十分绝情,要永断师生关系,说“曲园无是弟子”。惹得太炎先生生了点毛毛火,做了一篇《谢本师》。谢者,非谢谢也,乃谢绝也,意思是,你不认我这个弟子,那我也不认你这个老师。在太炎先生那里,师情,我所欲也;革命,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师情而取革命也。
非常吊诡的是,太炎先生的弟子周作人也写过一篇《谢本师》,因为太炎先生后来思想渐趋保守,将“汉奸”曾国藩尊为“人伦模范”,引起了其时革命性很高的周作人的强烈不满:“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来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我相信我的师不当这样,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先生昔日曾作《谢本师》一文,对于俞曲园先生表示脱离,不意我现今亦不得不谢先生……”
敢自嘲者真名士。太炎先生因反满,而国家国家,国已非家。国这个家,已不容他了,所以,他出走日本。到了日本,生活曾经极度困窘,常常是一连好几天都冷火冷灶,举不了火,每天买一块小麦饼过日子,穿在身上的衣服,盖在肚皮上的被子,也有三年而未洗的,“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依然不思悔改,性情也不曾稍改,他与日本人山根虎次郎一起办报,文斗解决不了问题,就斥诸武斗,互挥老拳。又常常上街,高呼“反革命”口号,多次差点进局子。一日,日本警察来查户口,叫填写调查表,太炎先生一挥而就,填的是: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太炎先生并非私生子,本来是私生子者都极力遮掩,非私生子而敢以私生子给自己头上扣粪,太炎先生可能是千古一人吧。
鲁迅先生曾经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说:“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其实,在革命家与学问家的中间,太炎先生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宦家。他与袁世凯恩怨两难忘却。袁欲复辟帝制,太炎先生曾于1 91 4 年元月七日,手持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的二级大勋章,大摇大摆地来到总统府,口口声声大骂袁贼,掀翻传达室的桌椅,打碎门窗的玻璃,这就是当时京城家喻户晓的章太炎大闹总统府。此后袁下令对章太炎监禁,两人因大义而交恶。
其实,在此之前,太炎先生与袁世凯曾有过一段蜜月,他曾致书袁世凯,力陈人才之重要,袁世凯看了很高兴,于1912 年委任他为东北筹边使。太炎先生获得了这一任命,高兴地往长春走马上任了。太炎先生本色是书生,哪知道这所谓筹边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装相罢了,可是,他不太懂,上任之时,想象场面一定隆重欢迎、热烈欢迎的,结果呢,什么都没有,惹得太炎先生大发雷霆:“本使为民国政府所任命,吉林地区官员竟敢目无本使,就是目无国民政府。”太炎先生还真把这帽子当回事了,可是呢,吉林都督陈昭常,也不抗辩,只是微微一哂。这不是自找难堪?
(有删节)章太炎是“神经病”“疯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第四段写周作人和章太炎断绝师生关系,最后一段记叙章太炎在担任“东北筹边使”时的一件尴尬事。作者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二十世纪初叶,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诸如章太炎这样的大师,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界也有过一大批大师,而今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却少之又少,“伪大师”却满天飞。从文中所记叙的章太炎先生的几件事情,你看出成为“大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1世纪医学挑战生命极限
大量研究表明,端粒与细胞的老化关系密切·
端粒,是指由染色体末端的“TTAGGG”碱基组成的循环序列。除了部分例外,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短,缩短到一定程度后,细胞便停止分裂。
最新研究表明,当体内生成具有极短端粒的细胞团之后,端粒部分的间隙就会出现错位,并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人类的癌症,据称大约85%极有可能与端粒异常有关。
由氧化引起的损伤,是造成端粒异常的另一原因。在遭受氧化损伤的细胞中,活性氧值上升,并引起DNA损伤。长期从事该项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大卫·吉利博士认为人体内的DNA修复机构,可能与老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一旦能够找到预防氧化损伤、弥补 DNA修复机构缺陷的手段,将有助于人们开发更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方法。
有些人尽管机体健康,却由于早老性痴呆症而陷于重度痴呆状态。因此,如何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维持大脑功能,将是今后的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罗伯特·扎霍尔斯基博士介绍说,在生物中,惟有人类会陷于慢性身心紧张之中。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时,人的副肾皮质会分泌出一种被称为“糖皮质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使人的大脑逐渐老化。根据扎霍尔斯基博士的研究,糖皮质激素会阻止神经元吸收作为能量来源的糖,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特别是海马部位的神经元,更容易受到伤害。海马是大脑皮质的一种,是控制记忆的重要部位。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或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心理创伤,会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的上升,造成海马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起忧郁症等精神疾病。
目前,扎霍尔斯基博士正计划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具体做法是,在海马植入可以生成分解糖皮质激素的蛋白质的基因。或者植入 SOD(超氧化歧化酶)基因。他设法在实验中使小白鼠出现心脏疾病发作和癫痫发作,然后在小鼠的大脑海马注入SOD基因。通常情况下,由于发作造成的应激反应,海马的神经元会在48小时后死亡。但是,如果在发作后48小时之内进行上述基因治疗,就可以防止大脑出现后遗症。
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医疗技术必将出现飞速提高。在21世纪,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顽症可望被逐一攻克,长生不老或许将成为现实。专家呼吁.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所承受的过度身心紧张,也必须及早采取相应对策。
1.下列对端粒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端粒是指由染色体末端的“TTAGGG”碱基组成的循环序列。
B.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就变短,最终使细胞的分裂停止下来。
C.极短的端粒成为细胞团之后,端粒部分的间隙就会出现错位,并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
D.端粒的异常,将有85%导致患癌症。
2.对“如何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维持大脑功能,将是今后的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医学挑战生命极限的问题。
B.一个人的机体健康,也意味者他的大脑功能也一定是健康的。
C.细胞中,活性氧值上升,会引起DNA损伤.而 DNA修复机构的缺陷,可能与老化密切相关。
D.今后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是努力找到预防氧化损伤,弥补DNA修复机构缺陷的手段.
3.下列与糖皮质激素毫无关联的一项是( )
A.“糖皮质激素”这种物质,是由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时,人的副肾皮质分泌的。
B.人的大脑的逐渐老化,与“糖皮质激素”在长时间内的作用有关。
C.海马是大脑皮质的一种,是控制记忆的重要部位,它的萎缩是由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的上升造成的。
D.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短,其变短的情况与糖皮质激素浓度有关。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癌症,据称85%左右与端粒的异常有关。
B.长期从事端粒异常原因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大卫·扎霍尔斯基博士认为:人体内的DNA修复机构,与老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C.糖是神经元作为能量的来源,缺少了它,最终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D.扎霍尔斯基博士经过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其具体的做法是,在海马植入可以生成分解糖皮质激素的蛋白质的基因,或者植入SOD(超氧化歧化酶)基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山访水与读山吟水
走山访水,亦人生一大快事。在现代社会紧张的竞争之隙,暂入自然怀抱,让幽谷清涧,静一静被困扰的神经,引清风名月,涤一涤被污染的心灵。尽管我们现代的“鸢飞戾天者”,不会“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也不会“窥谷忘返”。然而却可从中得到一些必要的轻松、超脱,及至反思与启悟,岂非大有益耶?更何况,旅游活动还被现代人当作开拓视野,了解一地、一国、一民族之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呢。
不过,经验又常常这样启示我们:走山访水,欲臻山水妙境,得到最佳的效果,最好先之以读山吟水,即读一读那些描写山水名胜的诗文。因为,山水名胜诗文,乃作者经心灵感受,用文学描绘的山水,是艺术创造的第二自然。那里面有作者的性灵、心态、热情、才华的流动,也有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它实在是一位很好的审美的导游。当你面对奇山异水惊诧莫名的时候,它能够很快沟通你和自然间的“灵犀”,帮你机敏地捉住景物的独特的美质和神韵;当你在古堡废墟面前茫然寻思的时候,它将为你打开那厚重的历史帷幕,让你窥见其中的奥秘。总之,它将帮助你真正读懂大自然。
中国有无数的佳山秀水、名园胜迹,从塞北至岭南,从鱼米之乡至丝绸之路,到处有令人梦思神往的胜境。中国更是一纪游文学特殊发达的国度。“性耽山水”、“情系田园”的中国文人,几乎个个都是描山画水的能手。他们以山水为知己,为情侣,闲暇时游赏之,失意时隐匿之;山屋著述,古寺谈禅,从事人生的反思与总结。中国文人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使其同庄严静穆、清远幽秘的大自然达到非凡的融合。他们给大自然以情感与生命,大自然给他们以灵感与启悟。人之性灵与山水之秀灵,合同而化。于是,人生况味,自然风采,宗教气氛,一起揉和成中国山水名胜诗文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展读中国的山水名胜诗文,你仿佛置身于深山古寺,伴着那幽谷鸟鸣,云外钟声,聆听作者的清谈妙论、感慨隐忧。
就这样,中国文人,凭着他们那特殊的对山水自然的感受力,以其特有的审美趣味与高超的艺术才华,为中国的山水名胜,塑造出像画一样精美,如梦一般空灵的形象,为中国山水名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文学背景。
走山访水,固为人生一大快事。然而欲真正享其快意,最好先行读山吟水。这倒用得上中国一句老话:“先读为快!”
1.“走山访水”有什么意义?
答:(1)
(2)
2.(1)第一段“被污染的心灵”在文中是指:
答:
(2)第三段的“山水之秀灵”指什么?
答:
3.作者是怎样评价“山水名胜诗文”的特点和作用的?
答:(1)
(2)
(3)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从阐述走山访水的意义起笔,引出读山吟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得出“先读为快”的结论,娓娓道来,浑然一体。 |
B.作者认为走山访水是人生乐事,但必须先读山水名胜诗文,否则就不能真正享其乐趣。 |
C.排比句、对偶句的运用,使文中语言铿锵有力、气势酣畅,让人读后,走山访水之情油然而生。 |
D.“让幽谷清涧,静一静被困扰的神经,引清风明月,涤一涤被污染的心灵。”这犹如对联的文字,句式整齐,语言精辟,富有哲理。 |
E.文章首尾都说走山访水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前者用“亦”,后者用“固”,显示了作者根据行文需要而准确选词的写作功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 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作答。
答:
2. 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3. 第二段,作者举林和靖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答:
4. 第四段中,“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和“总体上的不道德”分别指什么?
答: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和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
B.安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 |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
D.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
E.因为白堤和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清涧的石板
贾平凹
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
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入玉盘。
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幅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榜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说,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垮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又低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奇境的好奇,而是如走进佛殿一般的虔诚,读哲学大典一般的庄重,静静地作各人的思索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
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却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束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孺,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原文有删改)
1. 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神话的世界”。请根据该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五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
(1)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既表现了清涧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这里的封闭落后。 |
B.文章较为详细地写了一位老石匠,他身上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清涧人的性格,是清涧人的代表。 |
C.从文中老石匠的话里可以知道,清涧人之所以多用石板是“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 |
D.文章写旅人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比喻新颖贴切,又十分切合当时的环境。 |
E. 本文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一体,堪称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佳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鲜花与火山
杨守松
我没见过火山,活的死的都没见过。火山跟死亡连在一起,火山和地震一样令人恐惧,可是,当我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到了轻井泽,然后又坐了半小时的汽车之后,突然就有一个名叫“鬼押山”的火山遗址出现在眼前了。偏偏又被叫做“公园”。公园是流水淙淙绿树成荫的地方,“鬼押山”却是火山毁灭的一所村庄,是无数鬼魂聚集的坟场,“鬼”们又能“押”出什么?
我是怀着悼念无辜冤魂的心情走进“公园”大门的,我不清楚这一片乡村在火山爆发时有多少人瞬间化为焦碳,这惨痛的一幕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了。但是眼前的景象依然让人感觉得到火山的威烈与残酷。满眼都是枯炭般的巨石,阴森而阴沉,岩浆的奔突在烈焰的挟持下把地心的巨石冲向了地面。乱石一定是红的,红的发白,炽热火焰烧毁了一切生命,但是石头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尽管被烧红了烧焦了碎裂了,大石头依然还是石头。有生命的死了,没有生命的却活着,这是在宣告魔鬼的胜利还是在宣布死亡的永恒?
鬼押山,一座死山,一片坟场,一个阴气逼人的“鬼”们的公园!
蓦地,眼前跃出一撮鲜花。是的,只有“一小撮”,但却是鲜红的。我先是惊疑,待确证了没有看花眼便惊骇起来:枯寂的石头世界里长出鲜花,就如死人堆里听见了活人的鬼叫一样恐怖!可是,稍稍舒缓了以下心情,再认真去思想时,我由惊骇而惊喜了:死而复生,毁灭,然后重新闪亮——,须知这是火山造就的墓地。火山爆发后一定是寸草不生了。何况这里乱石成堆,也不容一寸泥土生存。可是枯竭的石头世界里居然长出了鲜花。我不知这花是不是山杜鹃,只是开得很艳,很耀眼。而且路边的指示牌还告诉我,除了这花,还有那花,一年四季,鬼押山都有鲜花盛开!
鲜花让我从残废中看到了生命。即便如火山移石般充满了阴森恐怖的地方也是会有生命再生的。伴有鲜花的还有劲松。松树也多在石缝里长出,这显然不是人为种植而是飞鸟洒落的种子。松树矮壮苍劲,绝不冗繁招摇。稍远了看,松树的颜色几乎和黑石礁一样,叫人分不清哪是石头哪是松树。松树的挺拔和鲜花的美艳柔韧相济浑然天成,这是一曲生命永恒的赞歌。
生命永恒战胜了死亡永恒。
“鬼押山”出彩了。“鬼押山”的每一条石头缝里都长出了生命。“鬼押山”如有神助至少是如有神示:不幸的人们,灾难可以夺取你们的血肉之躯,而你们的生命却会延续。物质不灭生命也不灭。火山、地震还有洪水猛兽战争瘟疫等等,都只是魔鬼的发疯,但归根结底,这世界还是要如鲜花苍松般灿烂起来的。
太阳西下,山风徐来。蜜蜂在花丛里恋爱,乌鸦在松影里放歌。山上有“神水”,上书“洗心”二字,我捧起神水洗手洗脸也洗心。再往前走,岩洞里有玉观音端坐,不知谁献了两束鲜花给观音。我倒是想参拜鬼押山的每一块石头。石头见证了火山爆发也经验了死亡和复活。石头是山神,石头是山的精灵。远远又见有鬼押山“博物馆”,可惜时间很急,我只能远远的注目凝望。我真佩服日本人的唯物又唯心的“精神”。对于灾难和死亡,他们有一种“如归如许”的平静。据说遭灾罹难后,日本人不哭不悲,他们对死者三跪三拜而后转身就去创造新的家业,这是一种可怕也可敬的“精神”。
鬼押山真是一个公园,而且是比任何一般意义上的公园更加令人珍惜生命也崇拜英雄的公园。无论是石头还是劲松和鲜花,都让人想到英雄。让生命永恒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鬼押山公园位于长野县浅涧山脚下,五月的浅涧山头上还是一片积雪。日本一位画家因为画浅涧山而出了名,可我想,要是把鬼押山画好了,会更出名的。
1.第八段中“我捧起神水洗手洗脸也洗心”的“洗心”含义是什么?
洗心:。(不超过35个字)
2.解释第八段中“可怕也可敬的精神”一句的含义。
可怕也可敬的精神:。
3.文章第一段“偏偏又叫做‘公园’”,第九段“鬼押山真是一个公园”同一地方为什么有两种叫法?
答:。
4.对这篇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写“鬼押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园。 |
B.“我”不想参拜玉观音,“到是想参拜鬼押山的每块石头”,是因为石头见证了火山的爆发。 |
C.文中作者对火山的认识经历了“好奇——压抑——惊喜——崇敬”的情感变化过程,这也是作者行文的技巧。 |
D.“要是把鬼押山画好了”那位画家会更出名的,因为这是一处火山遗址,是火山毁灭的一所村庄。 |
E.火山、地震、洪水、猛兽、战争、瘟疫等都无法最终毁灭生命,生命永恒总会战胜死亡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