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瓠瓜(一种蔬菜)果实苦味(以下称:苦味株)与非苦味(以下称:正常株)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的。只有当显性基因A 与B共同存在时,才产生苦味果实。现有纯种正常株甲和乙,二者杂交后,F1代全部是苦味株;F1代自交,F2代苦味株与正常株之比为9︰7 。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F1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F2代正常株中与甲和乙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占_______。
⑵用F1代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然后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处理得到纯合植株,这些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现有纯合的正常株丙,利用以上纯种类型甲和乙,可鉴定出丙的基因型是否为aabb。请补充实验步骤并预期结果:
第一步:将丙与___________进行杂交;
第二步:观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正常株丙的基因型是aabb。
(4)现有一种既不含A基因也不含B基因的优良瓠瓜品种丁,露天种植时,后代却出现了许多苦味株,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瓠瓜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利用、未利用的能量。如果该农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瓠瓜→害虫→害虫天敌,为了提高瓠瓜的产量,可采取禁捕或适当放养___________等方法来减少害虫;用生态学原理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________和________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上述试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据表分析回答:
单位:102千焦/m2/年 |
||
Pg |
R |
|
A |
15.91 |
13.10 |
B |
871.27 |
501.58 |
C |
0.88 |
0.54 |
D |
141.20 |
79.13 |
E |
211.85 |
192.59 |
(1)该生态系统最可能存在的食物链(网)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它通过生产者的所固定。其中 (用字母表示)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最低的。
(3)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最高的是 (用字母表示),其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剩余部分的去向是和 。
(4)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千焦/m2/年,若该生态系统保持现有的能量输入和输出水平,整个生态系统有机物的年积累量是千焦/m2/年。
下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型。
(2)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 _ ____。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 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 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____年开始的。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动物中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以上?____ __。
(5)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点开始防治。
(16分)下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____ ________免疫。
(2)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物质)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种物质的产生需要细胞器(填图中标号)的参与。
(3)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主要由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的产生速度和量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__。
(4)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病原体需经免疫,即__________与被抗原入侵的寄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因而被吞噬消灭。
洋葱是研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的理想实验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
Ⅰ.下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过程,据图回答:
(1)A过程叫,作用是。
(2)C过程叫,主要目的是。
(3)D过程中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根尖进行按压,以促使细胞。
(4)E过程中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的细胞,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观察。
Ⅱ.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植物细胞,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形成多倍体植物细胞呢?请就低温对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是否与秋水仙素作用相同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材料用具:长出根的洋葱(2N=16)若干、小烧杯或培养皿若干、清水、冰箱、2%的秋水仙素溶液。
(1)针对上面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
(2)根据你的假设,请完善设计方案步骤:
①取三个洁净的培养皿,分别编号为1、2、3。
②分别在1号和2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清水,3号培养皿中加入。
③将三组生长状况相同的长出根的洋葱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皿中,让洋葱的根浸泡或接触液体,然后将三组实验装置整套分别放在不同环境中处理,其中1号放在室温下,2号放在中,3号放在下,培养一定时间。
④实验结果检测: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3)实验结果预测与结论:
①若1号与2号结果相同,则。
②若结果相同,则低温可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