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黄足蚕幼虫腹足和尾足呈黄色,结黄茧(D),白足蚕幼虫腹足和尾足呈白色,结白茧(d);又知自蚕皮肤为正常白色(F),油蚕皮肤为油纸样透明(f),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无相应等位基因。
(1)家蚕的丝腺细胞能大量合成、分泌丝蛋白(丝蛋白是蚕丝的主要成分),其细胞结构同皮
肤细胞相比,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种黄足白蚕与白足油蚕杂交如果F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若上述结论成立,基因型为 与
的两种蚕进行杂交,后代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
(4)为了证明肤色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可以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___的雄蚕与__________
的雌蚕进行交配,分析子代性状分离情况。
(5)与雌蚕相比,雄蚕吃的桑叶少,蚕丝产量高,质量好。现有自蚕和油蚕两个品种的雌、雄尚未交配的纯种蚕蛾若干,则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蚕蛾进行杂交,可在幼龄阶段区分雌、雄个体,以便分别喂养和缫丝,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Ⅱ芦苇顶梢一旦受某霉菌的感染,植株就会明显矮化。
(1)导致芦苇矮化的原因可能有:
假设a.该霉菌产生的某种物质抑制芦苇的生长;
假设b.___________ 。
(2)为验证假设a是否成立,某同学的操作如下:
第一步:用培养液培养该霉菌;
第二步:用醋酸纤维素膜(细胞无法通过的全透膜)对
第三步:___________。
第四步:观察两组芦苇生长状况。
(3)如果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态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下表是三组不同的亲本杂交的结果:
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子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红色阔叶 |
红色窄叶 |
白色阔叶 |
白色窄叶 |
||
一 |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
415 |
0 |
397 |
0 |
二 |
红色窄叶×红色窄叶 |
0 |
419 |
0 |
141 |
三 |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
427 |
0 |
0 |
0 |
(1)根据哪个组合能够分别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显性类型?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每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3)第三个组合的后代是红色阔叶,让它们进行自交,其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培养基上污染了青霉菌,在青霉菌周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有关此现象的产生,有人提出了化学拮抗的观点,即青霉菌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试设计实验探究青霉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你的实验假设: 。
主要实验步骤:
①制备 。
② 。
③ 。
④观察 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
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染色体的变化很多,现在把有变化的第Ⅱ染色体的纯合体列在下面表中,试分析说明下列问题:
果蝇的第Ⅱ染色体的各种类型在不同温度中的生活力
第Ⅱ染色体的各种类型 |
25℃ |
21℃ |
16℃ |
标准型 |
100 |
100 |
100 |
A |
99 |
98 |
100 |
B |
95 |
89 |
87 |
C |
92 |
109 |
100 |
⑴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不同温度中,第Ⅱ染色体的不同类型的生活力⑵在25℃中,________的生活力最好。在21℃中,__________的生活力最好。在16℃中,__________的生活力最好。
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②。
基因型为Aa(完全显性)的某植物:
(1)一次自交后代中杂合子占,显隐性个体比是。
(2)此个体连续两代自交,后代中杂合子占,显隐性个体比是。
(3)此个体连续n代自交,后代中杂合子占,显隐性个体的比是。
实验测得小麦在不同波长光照下光合速率的变化和小麦植株中叶绿素a对不同波长光线的相对吸收量,根据实验数据制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看出叶绿素a主要吸收光和光。
(2)在波长450nm光照下的产糖速率比在波长700nm光照下的;在波长425nm 光照下的氧气释放速率比在波长650nm 光照下的。
(3)在波长750nm到800nm光照下的光合速率为零,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4)叶绿素a吸收光能后被激发,放出,完成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