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出现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性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 | 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 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
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
“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为此,苏俄(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加速发展战略 | D.新经济体制 |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A.“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
C.代议制确立、美国独立 |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
2003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把苏共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界宣布: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从中可以看出,这位院士将苏联解体的原因片面归结为:
A.经济危机 | B.政局动荡 | C.和平演变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
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