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下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
中,错误的是 ( )
|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
|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
|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
|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
下面是三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以上这三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 |
| B.这三种氨基酸性质不同取决于R基不同 |
| C.甲是最简单的氨基酸 |
| D.从上式可看出,只要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
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①淀粉鉴定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
②蛋白质鉴定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③还原糖鉴定时,用60℃水浴加热
④脂肪鉴定时,花生子叶染色后,没有洗去浮色
A.①② B.②④ C.③④D.①④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
| B.若要鉴定花生种子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用肉眼即可观察 |
|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
| D.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后,需水浴加热2 min才能看到紫色 |
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成熟西瓜瓜瓤红味甜,含有较多的糖,是进行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
|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
|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
| D.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较高,是进行淀粉鉴定的理想材料 |
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含量最高 | B.含量最稳定 |
| C.分布最广泛 | D.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