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对“精神日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进一步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C.推动社会主义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 |
D.进一步宣传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 |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 |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
C.规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
D.彻底消灭了人们的私有观念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
A.李鸿章 | B.曾国藩 |
C.张之洞 | D.袁世凯 |
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 |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