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期叫无霜期。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后回答1—3题。

1.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A.纬度比甲地低                      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  
C.海拔比甲地低                      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
2.甲图中①②两地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是
A.100<T<150       B.50<T<150     C.150<T<200      D.50<T<100
3.关于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冬小麦,一年两熟         B.乙地:春小麦,一年两熟
C.甲地:春小麦,一年一熟          D.乙地:冬小麦,一年一熟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讯期洪峰流量加大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 B.acd C.abd D.bcd

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C.c D.d

下表中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人 D.更优的自然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开发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甚至用现代科技研制出一些能源的替代品,但仍有许多资源短缺、枯竭。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造成目前耕地资源减少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占用大量耕地 B.退耕还湖,土地减少
C.滩涂逐渐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表现为

A.人类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B.资源供应相对有限
C.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D.人类科技水平还不高

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

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B.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C.甲处气候是在地形、东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D.乙处气候是因受赤道低压控制,且受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影响下形成的

与乙处所在气候区比较,丙处所在气候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丙处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C.裸地面积广,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
D.靠近赤道,蒸发量大,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丁地位于赤道附近,但年平均气温仅为13~14℃,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寒流影响
B.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
C.地处热带丛林,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
D.终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雨天多,太阳有效辐射量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