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言文中,原没有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她”最早出现于
A.新思想的萌发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新中国成立后 |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在工业化建设方面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
20世纪50年代末叶,某一乡村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城工作。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和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的政策重新又返回自己的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出当时的中国
A.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
B.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
C.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D.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
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反映了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
C.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国家制度的背景 |
D.20世纪70年代勃涅日列夫改革的失败 |
1949年春夏,刘少奇在视察天津的时候说:“工人政治解放,还不能完全不受剥削,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不到。现在是资本家太少,而不是太多。工人的痛苦不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刘少奇说这番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私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
B.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建立 |
C.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要同步 |
D.积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2012年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狠刹“四风”,成效显著。早在巴黎公社时期的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
B.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
C.公社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