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 ( )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 |
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 |
C.雕版印刷术与《金刚经》卷子 |
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李杜诗篇万口传” |
李大钊、列宁都对辛亥革命予以高度评价,称其“已经唤起了沉睡的亚洲”。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越南、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的发展 | B.印度民族运动兴起 |
C.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的创立 | D.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郑观应所叹史实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B.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体现了“商战”思想 | D.推动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
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朝鲜问题。并大胆起用郑氏降将施琅进剿台湾,举朝认为施琅“去必叛”,康熙帝仍坚信施琅“熟悉彼地利、海寇情形”,力排众议
起用施琅。澎湖之战后,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该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康熙帝具有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
B.统一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 |
C.清朝的版图最终奠定 |
D.施琅忠君爱国 |
忽必烈在《中统建元诏》中称:“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1260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此举表明蒙古政权
A.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 B.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
C.按照中原文化改造体制 | D.放弃了游牧文明 |
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下列与“其”繁盛密切相关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 | B.南诏的影响 |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D.都江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