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A.世袭制 | B.察举制 | C.军功爵制 | D.九品中正制 |
如果把魏源、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作为共同专题来研究,能够确定的最佳主题是()
A.近代思想探索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 |
B.政治变革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C.经济结构变动催生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 |
D.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思想界的必然选择 |
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所指的维新党是()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救亡图存 | B.发展资本主义 |
C.反抗外来侵略 | D.反对专制统治 |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首倡民主与科学 |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