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 B.牛尊的腿上 |
C.牛尊的鼻子上 | D.牛尊的背部 |
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 |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人欧洲强国之列 |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
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