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著《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   1885年,华盛顿纪念碑完工。建碑的188块砌石由国内外政府、团体和个人捐赠。其中一块砌石上写道:“华盛顿,异人也。起事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尚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谓人杰矣哉!”这段文字是当时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
                           ——《大国崛起·解说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华盛顿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主要史实。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华盛顿的?请概括指出(不得摘抄原文)。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政治是反映历史的一面明镜。下列材料均摘编自历史学家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二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材料三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材料四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领袖制”、“委员制”的理解。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谈谈宋代地方行政“就太差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不是地方政府”,这一制度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对比材料三、四,元、清两代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上述材料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都重视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若是试图用武力或者外部的行政手段强行改变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实行与汉族一样的政治制度,不仅难以奏效 ,而且还会激起反抗和叛乱。于是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 ,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
——百度“互动百科”
材料二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赐。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清史稿》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指出该政策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指出,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达到“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8月30日)上谕曰: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虽未必尽可推行,而参酌情形,实亦有亟当改革者。……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为;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四
材料二(1898年9月26日)上谕曰:朝廷振兴庶务.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冀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所有现行新政中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原议将应办之事,分别归并,以省繁冗。现在详察情形,此减彼增,转身周折,不若悉仍其旧。著将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大仆寺、鸿胪寺等衙门,照常设立,毋庸裁并。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七
材料三 梁启超指出:“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四 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锺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光绪帝两次上谕的内容有何不同?是何原因?
(2)材料三、四从哪几个方面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对当今的社会变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与“割裂”的世界,是一个“冲突”与“交融”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使得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援助欧洲。美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忧心忡忡指出:“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这种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战争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了使经济扩张与生产能力相协调,必须将战时的特殊需求转变为可持续的和平经济发展的需求。”
——《1947年总统经济报告》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援助欧洲有哪些经济意图?为此,它又采取了什么具体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历史原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依据材料三,从上图中每选出三个同类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多样,层次分明,立意明确;词语选择准确,文字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铁路也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材料三 1970年,中国和赞比亚、坦桑尼亚合作建设了坦赞铁路,该铁路全长1860.5公里,全线建桥梁320座,隧道22座,耗时6年全线通车,成为东非和中南非洲的运输大动脉。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运发各种材料设备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万人次,有66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4年12月1日,中国铁建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宣告全线铺通。该项目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将达20万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长期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3分)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4)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在非洲承建的铁路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这些铁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