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
A.犯笑侮 |
B.因抗颜而为师 |
C.被南越中数州 |
D.余以为过言 |
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 | 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非能水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
C.①辱书云,欲相师 | D.①不耻相师 |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
B.抨击诋毁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的行为,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
C.表露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
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
翻译:A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B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岁通五经 通: 通晓 |
B.白益傲放 益: 更加 |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 开辟 |
D.后天才赡逸逸:超过一般 |
不能表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句是()
A.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
B.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
C.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
D.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2)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 |
B.信可乐也信:相信 |
C.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
D.向之所欣向:过去 |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B.悟言一室之内 |
C.及其所之既倦 |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 |
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
D.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 | D.相如引车避匿引:调转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吾所以为此者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交欢。廉颇不甘心位于蔺相如之下,散布恶言,而蔺相如采取躲避的态度。 |
B.蔺相如不畏赫赫权势的秦王,但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
C.选文充分显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
D.廉蔺交欢写的虽是内部的事,但矛盾冲突十分激烈。蔺相如采用退让的办法,正确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鄙贱之人,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
B.推辱主帅推:追究 |
C.不痛绳之绳:捆绑 |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以咏首荐但以刘日薄西山 |
B.咏引前事为言既自以心为形役 |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鸟倦飞而知还 |
D.饥者八九齐谐者,志怪者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坚持惩办张永德,但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临江,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名曰天桥,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进中书省右丞。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被:表被动 |
B.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 |
C.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 |
D.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次:驻扎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有志向,受到明太祖的称赞;在鄱 阳湖大战中有功,太祖给他赐八个字。 |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曾经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 子率官员迎接他。 |
C.因为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 得百姓的爱戴。 |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 |
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